科普知识

健康书应当怎么选?

admin

很多朋友问我,想学习健康方面的知识,买什么样的书才好呢?我买了很多书,但有的比较令人失望,还有很多虽然有所收获,但没有什么系统性,还是形不成一个完整的思路。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有难度。首先要考虑三个问题:阅读目的、专业基础、思维方式。

1 你看书的目标是什么?

很多人看健康书的时候,漫无目的,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妨这样一层层地帮助自己做个分析:

你想做营养师或保健师,或者从事相关行业吗?如果是这样,建议你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读书法,会把人弄晕的。比如说,如果学习营养学,就买一本相关的本科教材来看。尽管枯燥,但系统、可信,硬着头皮学下来之后,再看科普书,感觉会很不一样。如果学习中医,也看一本相关的大专或大学教材,过一遍之后,再看其他中医类保健书籍,理解就能清楚一些。

如果你不想做专业人士,只是想帮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健康,那么再想一想,你是要找解决病痛的方法呢?还是只想预防为主?是希望马上见效,还是希望改变理念,寻求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呢?如果是前者,建议你去买食疗书、经络书之类,它们都介绍了很多“对症下药”式的疗法,不管是按摩、煲汤还是吃什么膏,它们会告诉你某种治疗效果。如果只是预防,想给自己和家人安排健康的饮食或运动,那么建议你去买营养类的科普书,以及综合性的健康书籍。它们通常会比较理性,帮你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但不能让你一日见效。

2 你的专业基础和逻辑思维怎么样?

如果专业基础强,逻辑思维好,在阅读相关书籍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也知道应当如何把书中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在阅读一些低质量科普书的时候,或许还能发现其中的错误所在。如果专业基础差,逻辑思维又不太强,往往就会片面、机械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对其中的错误之处没有辨别能力。多看几本就容易感觉互相矛盾。一些学文科出身的人往往比较缺乏科学思维,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3 你是否对健康科普书期望太高?

没有一本书好到无懈可击的程度,就好比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一样。选择健康类科普书,不要期望过高,也不要苛求书中没有一点错误、偏激之处。因为书是人写的,限于作者的知识范围、学科基础和思维方式,总会有一些不如人意之处。我们看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带情绪,尽量从书中获得有益的启示。看书时,也不要指望一本书能解决你所有的健康困扰和疑问。只要它们对你有所帮助,使你在健康方面的意识不断增强,就好了。

最后,还应当明了各类健康图书的特点。

西方书的特点是科技性较强。一般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科技素质高一些,他们的健康类书籍往往充斥着大量的科技词汇,理性较强,最适合有点生物学基础的人来看,也适合从事营养、医疗、保健、健身等方面的从业人员来看。如果科技基础比较差,看这种书会感觉太“专业”,难以充分消化理解,而且可能会感觉到看不下去。

大部分中医养生类书籍的特点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观念,经验性较强,而理论性略差。它们会告诉你怎么做,但指导时略感泛泛,有些说法似是而非。对于没有基础的读者来说,如果碰上书中说了你自身的一些情况,你会欣喜若狂,找到方案;如果没有说,就仍然感觉迷茫。有些时候,读者会按照书中指示自行用药,但由于体质辨别不当,可能收到负效果。

大部分食品营养书的特点是说道理比较多,科学性强,很多说法集中于营养素的摄入方面,但是联系实际方面略有欠缺。很多读者看完之后感觉还是不能很好地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一些购物指导书往往集中于食品安全方面,夸大假冒伪劣产品的范围和程度,使人们战战兢兢,反而更不知道如何过日子。对于食品类书籍,应当更多地告诉人们应当如何去吃,应当如何把握膳食的整体,而不是一味地陷入细节当中。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观念,并知道如何实践,就是一本好书了。

人们还会发现,很多书的内容多少会有些重复,这是很自然的。比如说,关于营养素的内容,每一本相关的书上都会写,教材更是如此了。有关的内容就是那么多,大家都要写,编辑都想编,自然就会有重复。假如是同一个作者短期内出了很多本书,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重复。因此,买的时候先好好看看,是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重复,如果是,就可以不买了。

在这里简单介绍我对健康书的认识,就算是抛砖引玉,请各位朋友再加以补充。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按摩 大学教材 寻求 煲汤 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