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节气与人体健康

admin

一年之中节气的更替反映气候变化,对疾病的发生变化有一定影响。

春节到来,一元复始。人们又在历数24节气,它的规律又是什么呢?

乍看24节气的名称似乎杂乱,实则条理分明。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指明了目地相对位置决定的天文气候背景。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气温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期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是以水汽的凝华现象,表示气温下降过程及降低程度。清明、小满、芒种,表示作物生长发育的现象。惊蛰是用春雷及地下蛰虫的复苏,向人类通报大地回春的信息。历经千百年谱写出“24节气的歌”是:

春雨惊春清谷天,上半年来六、廿一,

夏满芒夏暑相连,下半年来八、廿三。

秋处露秋寒霜降,每月两节日期定。

冬雪雪冬小大寒,最多不差一二天。

24节气是对中国古气候的准确表述,也是研究中国气候科学基础,而且在人们日常生活、生产、健康、尤以在农业生产中,仍有极高使用价值。民间还流传许多谚语,对各地区不同的节气特征作了补充。如,北方流传的“冬九九歌”;南方的“夏九九歌”。“雨水有雨作物喜”;“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二月二,龙抬头”抓紧春耕,不误农时。又如“冬至不过不寒”,去年12月22日冬至,从冬至日始,进入数九天,“三九四九冰上走”全在每年1月份,所以,有“冷在三九”一说。

春光乍泄时

春季(3至5月)含有6个节气(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气温由冷转暖,花木萌发,人们急欲脱掉冬装,忽视“春风冻人,不冻水”,风寒邪气乘虚入侵,发生面瘫,心脑血管病。据统计,有50%以上的中风患者发生在早春。而原有高血压、肝病、鼻炎、皮肤病等在春季也会复发或加重。中医认为,春季养生重在养肝,肝主升发阴气,喜条达疏泄恶抑郁。春季乍暖还寒,易使人抑郁,导致春季精神病人频发。所以,应重视精神调摄,饮食上宜多食温阳补阳食物,如葱、蒜、韭菜、菠菜、枣等。好天应多到户外运动。

夏日当头时

夏季(6至8月)含6个节气(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高温多雨、日照较长,酷热难耐,人体极易受到湿热侵袭发生高热、面赤、口渴、咽干、汗多、胸闷、恶心等“中暑”,特点发病突然,病变快,应采用冰镇物品外敷头部或口服人丹、藿香正气水即能缓解。中医认为,夏季养生重在调养心气,心气足,方可确保血液运行苦卫全身。为此,应该多吃些消热解暑食物,如苦瓜、菊花、绿豆等。注意避阳就凉,晨起锻炼,坚持午睡。

秋送金风时

秋季(9至11月)含6个节气(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天凉,好个秋!此时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其养生重在调养肺气。通过肺部呼吸、吐故纳新印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行。肺有病则可导致呼吸短促、胸闷、哮喘等症状。秋季应多食辛凉消燥、润肺理气的食品,如百合、梨、桃、西瓜等,并应进行耐寒锻炼,早睡早起,以顺应秋季气候变化。

冬挂冰凌时

冬季(12至次年2月)含6个节气(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干燥严寒,极易受到寒邪侵犯,发生冻伤、冻疮、关节炎、口角发炎、雪盲等症。又因室内外温差太大,形成流感、感冒的多发季节。由于严寒使气血凝滞,血液黏稠度加大,所以在1至2月又是心脑血管病高发期,特别是在强冷空气过境后三天出现死亡高峰。所以,在冬季应避寒就温,早睡晚起,顺应冬季气候变化规律。饮食中可多吃些温补类食物,如牛羊肉、瘦肉、枸杞子、参汤等均有功效。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菠菜 百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