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一目了然潜伏未病信号和疾病

admin

预防

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以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古书《丹溪心法》曾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未病先防,是研究传统的养生方法,如针刺、气功、药物法等;二是研究综合的预防措施,如环境卫生管理、除灭疾病等;三是研究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食疗、敷帖、中药等;四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整理中医预防措施,即通过开展中医药临床和实验研究,观察中医药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防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还可以采取药物预防的方法,并从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

既病防变,又可以说是有病早治,防止病变。古称“差后防复”,是指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但正气尚未得元,因调养不当,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采取的防治措施。或指疾病症状虽已消失,因治疗不彻底,病根未除,潜伏于体内,受某种因素诱发,使旧病复发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总之,是指人体在患病之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同时注意疾病痊愈后预防复发,巩固疗效。尤其是对传染性疾病,更应防止恶性或不良性变化,以防止传播条件的产生。

疾病防变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急、慢性病中,中医药防变对于咳喘、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胆石症、高血压症、脑血管意外、癌症等,均有积极作用,可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向不良方面转化。

治则

治则,是中医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对疾病的现状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的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治疗原则理论,包括治病求本、扶正与祛邪、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个方面,其中包含着许多辩证法思想,用以指导具体的立法、处方、用药。治则是指导疾病治疗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等。治法中的益气法、养血法、温阳法、滋阴法都属于在扶正总是下的具体治法;治法中的汗法、吐法、下法、逐水法等,都属于祛邪总则下的具体治法。

人体的排毒机制永远赶不上废物累积的速度。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即便是一个生活规律、身体健康的人,体内仍可能残留多达91种潜在有毒物质。

人体毒素谋杀生命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内都有大量毒素负担,推行自然疗法的美国西南医药健康科学学院的华特-克瑞侬(Walter Crinnion)医师说:“毒素在侵蚀我们的身体。这些毒素不是在短短一周内积累起来的。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高脂肪食物、食品添加剂、杀虫剂、空气中的有毒排放物……越来越多的毒素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憔悴的面容、暗疮黑斑、声音嘶哑、头发脱落、便秘血尿、痤疮、口腔异味、耳鸣心悸、头疼疲劳、女性月经失调……这些都是体内毒素积聚的信号。当健康面临威胁,排毒就成了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我们身体内的“毒”究竟是什么呢?

“所谓‘毒’,其实就是指我们人体的代谢废物。”

毒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我们平时讲的身体排毒,是指毒的广义概念。

从广义讲,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主要有化学物质、细菌及其发酵物、过剩的蛋白质和没有排出体外的宿便这五大类。

从中医理论来说,毒的概念很广泛,体内代谢出来的产物都叫毒。如气血不调,引起的一些血液的淤积或气的滞积,都被称之为毒。

毒素的形成,一方面从外界而来,另一方面,由新陈代谢产生。正常的人,消化、吸收、排泄是一个正常运转的过程,新陈代谢的废物会自动进行排除、化解,也叫排毒、解毒,可一旦这个过程发生了障碍,管道不通,那就会产生疾病。

近年来,有更多的医学家和营养学专家认为,人体内部滞积的各种毒素,会造成人体慢性中毒。这一因素是人类罹患各种疾病和早衰的首要因素。

人体慢性中毒学说的创始人是俄罗斯生物学家和生理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创立这一学说,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一切疾病的主要原因和根源,在于人体肌体在不同层次滞积了各种毒素。”俄罗斯著名养生专家安德列耶夫说。他所说的毒素,包括了外来的毒素和自身毒素,即污染损伤、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毒素对细胞的损坏、不能及时清除的衰老死亡细胞、环境污染物等等。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