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脑卒中后防“划圈走”很重要

admin

当我们在路上行走时,经常可见一些异样的走路姿势,如,一条腿先向外甩,摆动一圈后再回到正常位置,好像在地上划了个圈?此时,我们会自然想到这个人很可能是“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那么,“脑卒中”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如何预防?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康复科刘玲主任介绍,出现这种情况多与没有把握好康复训练的时机有关。有的患者卒中后,害怕瘫痪在床,于是很早就开始肢体的功能锻炼,或是在患侧脚上套上一根带子,然后用健侧手拉患侧的腿走路,或在床头栓上绳子,用患手拉着绳子反复练习臂力和起坐,或由家人架着走路或是爬楼梯的强化训练等等。也有的病人对康复训练不了解,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不着急,等病好了再说,只是单纯对症治疗。殊不知,这种过早或过缓的训练都是不正确的,这样不仅无益于康复,有时反而会加重痉挛影响康复进程。

肌肉痉挛是“划圈走”的原因

57岁李先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二月前李先生患上了脑梗塞,经对症治疗一周后,肢体功能基本已恢复。医生建议他再行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待痊愈后再出院。想到自己没有太大问题,李先生拒绝了医生的建议,回家后以每天步行1000米的方式自行进行锻炼,直至出现了“划圈样”行走的步态表现时,才不得不再次住院治疗。经过近2个月正规康复训练后,才逐步恢复到正常步态。

刘玲主任介绍,像李先生这样患脑梗后,错误进行自主训练,导致“划圈走”的患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刘主任解释说,脑梗塞后,患侧肢体负重能力、平衡反应能力、关节活动度较患病前差,为了抬起患腿走路,患者要用更大的力气上提骨盆,致使髋关节不自主的外展,而当患脚落地时,又用脚尖落地或者整个脚掌“蹬”地。长此以往,使患腿伸肌处于痉挛模式,形成“划圈”步态,医学上称为“偏瘫步态”。这种痉挛姿势一旦形成,纠正起来十分困难。

掌握康复训练时机很重要

刘主任向记者指出,如能于偏瘫早期,进行正规有序的康复训练,则完全有可能避免或降低偏瘫步态的发生,提高步行能力。那么什么时候进行训练最为恰当,刘主任讲,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是,只要病人度过昏迷期,神志清楚,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内没有病情进展迹象,就应该进行以主动性训练为主的功能康复治疗,以促进残存的神经功能复活、重组或启动代偿机制。由全国15家大医院共同完成的一项“九五”攻关课题“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研究”结果为此提供了翔实的佐证。几百名参与试验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4天之内开始接受系统康复治疗,持续28天以后,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患者在家也可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早期不能坐起的患者应该提倡以患侧卧位,即患侧肢体在下,健侧肢体在上,上肢伸展、下肢屈曲,这样可最大程度避免患肢痉挛出现。患者家属还可以帮助患者做一些被动活动,如可以适当活动肩、肘、腕、髋、膝、踝关节,这样可以维持关节活动度,并可以预防关节粘连及挛缩变形,为患者后期的站立、行走、随意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初次发病单侧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通过7~14天的床上训练就可以达到独立坐起的目标。

后期康复训练最好在专业机构进行

尽管病人在家属的帮助下能够在家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但刘主任建议,后期进一步的站立、步行能力的提高及手功能训练,还是应尽早在专业康复机构内进行,这样专业的医生将依据病人情况制定最佳的个体化康复计划,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针灸、理疗、中药等多种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手段为偏瘫、失语症、吞咽障碍、构音障碍等神经功能受损患者提供早期全面临床的康复。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床头 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