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摸不着,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可是一旦发病却可能造成伤残或死亡的严重后果,血脂异常因此被称为“隐形杀手”。专家提醒公众对这一“隐形杀手”务必要提高警惕。
调查显示,我国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明显增高,全国血脂异常患病人数高达1.6亿。
然而,公众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仅为21%。遭遇血脂异常的暗算在所难免。
血脂异常易发心脑血管疾病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介绍,血脂即血液中存在的脂质,是维持人体机能不可缺少的物质。血脂家族有四位“兄弟”。三位“哥哥”分别是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他们本身都是有用的,可是其数量一增多,就变得游手好闲,堵塞血管内的交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中风、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坏哥哥”;一位“好弟弟”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数量增多后,会主动承担起疏导血管内交通的职责,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血脂与健康密切相关。在我国人口死因构成中,心脑血管疾病高居首位,每年新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达300多万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相比,血脂异常的危害性最大。其中,胆固醇是“主犯”,甘油三酯是“从犯”。研究发现,一个人血液中的总胆固醇水平增加1%,其心肌梗死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就会增加2%。
然而,一项涉及2237名20岁以上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中心协作研究结果显示,44%的患者没有按照1997年我国首次公布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规定的标准进行治疗。
血脂异常低龄化趋势不容忽视由北京20家医疗机构的140多名专业人员历时3年共同完成的《营养转型期儿童成人慢性病综合性防治研究》结果显示,北京近一成少年儿童存在血脂异常问题。
于今年初通过专家组验收的这一课题选取了北京3万多名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为流调样本。调查发现,全市6岁-18岁的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发病率为9.8%。有关专家就此强调,血脂异常低龄化趋势不容忽视。
很多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血脂异常是成人疾病,与孩子无关。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必须要加强营养,啥好就应该给孩子吃啥。于是,一些家长恨不得天天给孩子做大鱼大肉,对于孩子存在偏好“洋快餐”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不加以纠正,认为没有必要。
事实上,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渐进的疾病发展过程。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从18岁之前的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发生了。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主任赵冬等专家表示,很多慢性病在成人期再控制收效甚微,但从儿童期开始干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家长们采取食疗方法调整孩子的血脂指标,轻微的血脂异常通过食疗即可达到控制目的,如果3个月后未见改善,再配合药物等进行治疗。
走出误区科学防治血脂异常重在预防,其前提是公众必须对血脂异常的严重危害广泛知晓并达成共识。为此,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中国记者协会新闻发展中心联合辉瑞制药公司,以“防治血脂异常”为主题,启动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系列活动,希望通过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提高公众防治相关疾病的意识和知识。
在过去一年中,有关部门设立了专题网站,编制并发布了《防治血脂异常与心肌梗死和脑血栓知识要点》,举办了“血脂异常防治健康知识专家/媒体共享培训会”,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洪昭光等专家一致呼吁,要科学防治血脂异常,并提醒人们注意避免一些误区。
据记者了解,目前,公众在对待血脂异常上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什么都不敢吃,害怕“祸从口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高润霖认为,主动远离动物内脏、鹌鹑蛋、鱼子、蛋黄、蟹黄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是对的,但是如果因此连鸡蛋都不敢吃,就有点矫枉过正了。正常人每周吃4个鸡蛋不会对胆固醇指标造成不良影响。
二、看化验单指标正常,就以为没事。高润霖说,血脂异常往往与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伴生,化验单指标正常不代表没事。按照血脂异常诊断标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合适范围应该在120mg/dl以下。患者如果伴有冠心病,这一指标必须控制在100mg/dl以下;如果同时伴有冠心病和高血压,这一指标则必须控制在80mg/dl以下。
三、调脂类药物可以随意选用。专家说,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调脂类药物主要分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等,每类药物药理各异,疗效不同。其中,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目前降低胆固醇最有效的药物;贝特类药物主要降低甘油三酯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因此,患者必须对症下药。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风险 大肉 保健 鹌鹑 鹌鹑蛋
上一篇 警惕夏季蚊虫传播的传染病
下一篇 经期呵护的特别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