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老醯儿文化的写照,有着能包容各种馅心的融合创新,有着将皮捏得紧紧的本土固守,更有着寄托美好愿望的心理期盼。这份寓意深长的美食,“头伏饺子二伏面”,大夏天里要吃;“冬至饺子夏至面”,大冬天里也要吃。但吃得隆重而又虔诚,就莫过于大年里了,所以民谚又有“有钱没钱,吃饺子过年”。
大年里吃饺子,吃的是一份口福,是一份期盼好年景的运气与财气。饺子,东汉叫娇耳,隋唐叫馄饨,元明叫扁食,满清叫子孙饽饽,民间方言则多称煮角子。角子原是一种古币的叫法,宋朝就有元通宝角子钱。南宋时“燥肉双下角子”,呈偃月形,与古币同名,被百姓视作钱财的化身。后来制作饺子,捏住边后,双手一挤,又形似元宝,取意四季招财进宝。到了明清“元旦子时,盛馔和乐同享,各食角子,取更新交子之义”(《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谐音取意,遂有饺子之名,《清稗类钞》中说:“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名虽变,财气仍存,俗语尚有“饺子就酒,越吃越有”。
饺子,味在馅心。晋南乡村多用萝卜丝和瘦猪肉为馅,每到年末,热闹的割肉集市声与氽萝卜丝的馨香,萦回在乡村街巷中,渲染着一丝年味的食俗与喜悦。民间至今此风尚存。城里则馅心丰富,随喜爱而变,但也与财有缘,如芹菜馅取勤财之意,韭菜馅取久财之意,白菜馅取百财之意,酸菜馅取算财之意,鱼肉馅取余财之意,羊肉馅取洋财之意,牛肉馅取牛财之意,皆可成为吉利的口福,因此捏饺子被称为“捏福”,捏出的饺子一圈一圈地摆放整齐,被称为“圈福”。民间流传有饺子摆放不整齐被灶王爷掉包的故事。饺子早在元明时期就传播到东亚、南亚和欧洲各国,唯独美国至今还是华人制作。记得曾读过英文版《名人故事》,有一则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到中餐馆吃饺子,吃着吃着就皱起了眉头,看着饺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将饺子打包回家研究,但第二天还是冲到中餐馆,拉着厨子的手问:“这美妙的饺子馅心,你们是如何包进面团里的?”
过年煮饺子有许多讲究。《山西民俗》记“民间煮饺子时忌讳吹冷风”,所以不拉风箱,全凭柴烧,有“人家发旺,全凭烧上”的俗语。烧柴讲究烧芝麻秆,一方面芝麻秆燃烧时悦耳的响声,好像一连串发财的发、发、发声音,另一方面又取意“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喻义。还有煮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这是个图吉利的讲究。
终于轮到吃饺子了。“饭前要鸣炮示知,第一碗要敬供祖宗神灵”(《山西民俗》)。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的饭菜,意喻取之不尽。有人吃着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余;吃着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着包钱的饺子,表示钱财两旺。这种过年饺子包钱卜吉的食俗,明代就有了。《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载有“正月初一日,五更时分起床,焚香,放纸炮。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我小时候吃这种包钱的五更饺子,与兄妹几个争先恐后,吃到包于其内的二分钱,就大喜欢呼,不仅可以买到一个琉璃圪嘣吹,还能外加两个小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