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不吃早餐易得胆结石

admin

1、中老年人:罹患胆石症以中老年人居多,且女性是男性的两倍。中老年人一般运动减少,身体基础代谢平均以每年0.5%的速度下降,控制胆道系统排出胆汁的神经功能也日趋衰退,胆囊、胆管的收缩力减弱,容易使胆汁淤滞,导致其中的胆固醇或胆色素等成分淤积而形成结石,这是主要原因。其次,中老年人身体发胖,体内脂肪代谢紊乱,造成胆汁内促成结石形成的物质(主要是胆固醇和胆色素)增加,尤其是女性,故而中年妇女是胆石症的高危人群。

2、经常不吃早餐者:由于空腹时间长,胆汁长期贮存在胆囊内形成淤积,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在胆囊内沉积,逐渐形成结石。

3、嗜甜食者:经常吃甜食,过量的糖分会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使糖原和脂肪合成增加,同时胆固醇合成与积累也增加,造成胆汁内胆固醇增加,易导致胆结石。

4、高脂饮食者:过量食用脂肪食物,使胆汁中的胆色素、胆固醇含量增加并发生沉淀,逐渐形成结石。

5、长期素食者:结石的形成固然与脂肪过多、胆固醇过高有关,但更主要的取决于胆固醇的溶解度。正常人的胆固醇与胆盐、卵磷脂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呈微胶粒状悬浮胆汁中,当这一比例破坏,便会形成胆结石。一些素食者摄入卵磷脂不足,且素食中过多的纤维素妨碍了胆汁酸的吸收,使胆汁中的胆盐浓度下降。卵磷脂与胆盐不足,导致比例失调,造成结石的形成。

6、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人:甲状腺功能差,导致机体基础代谢率下降,消化功能、胆囊、胆道的收缩功能便相应减弱,引起胆汁流出变缓、滞留淤积和浓缩而析出沉淀,从而引起结石。

7、其他: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变时也可导致胆囊结石,但这种结石多半是黑色结石。肝炎会引起肝细胞变性,从而不能产生健康的胆汁。胃大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也可使胆囊排空延迟,利于胆石的形成。胆石症的发生与遗传、吸烟、酗酒、服用麻醉品亦有密切的关系。肥胖的人,如果在减肥后,又恢复原状,也是诱发胆石症的高危因素。

患胆囊结石有哪些症状?

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与结石是否引起胆囊梗阻及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较大的结石不易引起胆囊的梗阻,病人无任何不适感觉,仅在B超体检时发现。也有部分病人表现为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饱胀或隐痛,平时有上腹不适及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症状,易误认为是胃病。有的患者会感右上腹及肝区隐痛,多为持续性,可被误认为是肝炎。

当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时,则出现典型的胆绞痛发作。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右上腹绞痛,呈阵发性加剧,同时向右肩或胸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及呕吐。起病多与饮食、吃油腻的食物、劳累及精神因素有关。在发病早期可以没有发冷及发热,当胆囊有化脓感染时,则可出现发热、恶心及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胆囊发生坏疽和穿孔是急性胆囊炎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有动脉硬化的病人,腹痛剧烈,病情发展较快。同时出现脱水、休克及腹膜炎等症状。此外,较小的一些结石,可通过胆囊管下降至胆总管内,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对那些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主要依靠B型超声波检查来确诊。

没了胆囊对身体有影响吗?

许多须行胆囊切除的病人常问,胆囊切了,没胆汁了,会不会影响消化功能?要回答这个问题,应该先从胆囊的生理功能说起。胆囊的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而不是分泌胆汁。肝脏每天分泌600~1000毫升胆汁,其中少部分在胆囊中储存起来,其余进入十二指肠。当食物经过十二指肠时,通过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分泌大量的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发生张力性收缩,胆囊中浓缩的胆汁流出进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胆囊切除术往往是在胆囊存在病变的情况下进行,多数病人的胆囊在术前就已经丧失了正常功能。当胆囊切除后,未经浓缩的胆汁持续进入十二指肠,食物中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不能得到浓缩胆汁的参与,消化吸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病人术后出现腹泻现象。但一段时间后,患者胆管会出现代偿性扩张,消化功能逐渐得到调节或补偿。因此,胆囊切除后患者脂肪的消化吸收受到一定影响,出现大便次数增加,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可逐渐恢复,不用过分担心。采用清淡饮食,少食多餐,服用利胆药物等方法,可有效预防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

如何选择治疗方法?

目前胆囊结石的基本治疗原则仍是胆囊摘除术。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结石,虽有少数病例可以成功,但就总的情况来看效果仍不满意,胆囊内的结石不但难于排净,且在治疗过程中又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前几年,国外报道口服溶石药物可使一部分胆囊结石缩小或消失,但长期大量服药可引起一些并发症,而且停药后结石又可复发。与此相反,单纯的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后,由于没有合并其他并发症,故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尤其近年来电视腹腔镜的问世,使不少患者不需剖腹即能将胆囊切除。该方法的优点是痛苦小、术后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