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国标”引起民众哗然。尽管国标委表示,为馒头“定形”纯属讹传,然而小小的“馒头”竟能引来这么大的舆论“风波”,个中原因恐怕并非“讹传”这么简单。
为食品质量制定标准无可非议,然而立标的项目应当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类型性,比如“膨化类食品标准”、“食用粉发酵食品标准”等等。为一个具体的、极普通的馒头(而且还是小麦粉馒头)制定质量标准,有立标过度之嫌。虽然“馒头国标”只是推荐性标准而不是强制执行,但标准的制定实施,无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前瞻性,是希望推广执行的。而立标对象过于具体细微,不但有损“标准”的涵盖力和适用性,也会浪费“标准化”资源。
食品种类千千万万,“馒头国际”如果是必要的话,那么包子、饺子、面条、油条……,是不是也要立个标准?“包子”又分还有肉包、豆包、菜包、叉烧包,是不是也要像小麦粉馒头那样,逐一制定标准?真是这样的话,将是”标不胜标”,而食品生产的创造力和市场化能力,也将难以存在。
类似“国标馒头”的食品,过去已不少见,比如两年前出台的《国家粽子行业标准》,按生产工艺和保鲜方式,对粽子的质量、感官和外包装指标进行详细规定。然而我国粽子品种难以胜数,制作和风味的差异很大,要按“粽子国标”执行的话,市场上不合格的粽子不知多少!这样的标准出台之日,就知其不可执行,一纸空文而已。
因此不难看出,好事者在”馒头国标”中加入外形上的“规定”,有着明显的讥讽、嘲弄和娱乐成分,对其煞有介事而又难以执行的情状,感到困惑和可笑。这也许玩过了头,然而“馒头国际”的包揽制订者却是河南省一家食品企业,它的馒头在郑州市场是最贵的,敢说它的“国标版本”没有掺杂了自家的利益?凡此种种,小小“馒头”引发了民众舆论“风波”,个中的逆反心理就不难解读了。
上一篇 去苏州不忘吃卤豆干
下一篇 常喝葡萄酒可提高受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