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腊月里的腊味香(组图)

admin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这种称谓与自然季候并没太多的关系,而主要是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汉应劭《风俗通义》谓“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用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这里所说的,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说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人们习惯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的民俗很多,有节令、祭祀、趋吉等风俗。节令风俗有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南北朝时才定下这一节日。是日,举行击鼓、驱疫活动,预祝人寿年丰。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之俗始于汉代,唐宋开始盛行,明清则有过之无不及。

岁时习俗有扫尘、洗浴、杀年猪、赶年集等。进入腊月,家家打扫房舍屋字,取意“除旧布新”,称“扫尘”。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云:十二月尽,士遮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古有诗记其事:“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洗浴之俗,称为“洗”。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八日之前,妇女要把一家人穿脏的衣服、盖脏的被褥等,全部洗净。全家老少,也要用艾蒿水洗澡,其意在干干净净过新年。一进腊月,数九前后,农村有杀年猪之俗。民国年间的《天津志略》记述了人们忙年情景:二十三日,祭灶,自是以后,即预备过年矣。“卖年画者,卖秸者,卖门神、挂钱者,卖松柏枝、芝秸者,卖陶器者,呼叫不绝于门,街市则春联推、花糕馒首、鸡鸭鱼肉,花木果品,一切年货无不俱备。凡几案铜锡器具,皆拂拭一新,而沽酒市肉,以备春初之肴馔,颇形忙碌。”

腊月饮食健康

进入腊月气候寒冷,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能量消耗、基础代谢都需要更多的热能来维持。冬季是人体“藏”的时候,于体内贮存一定的能量,为来年的“春生夏长”作好准备。寒为冬季之主气,因为阴邪最易伤人元气,人们冬季常说“岁寒”乃是人体受到寒流的突然袭击,使人体内产生了“能源危机”。目前,我国仍以淀粉为主的糖类摄取热量,往往在严寒的冬天满足不了人体对热能的需要,容易造成机体衰退和抗病能力低下,如感冒、哮喘、气管炎等及旧病复发。所以,冬天的日常膳食,可适当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品,但不宜过多。再说,冬季人体的消化机能比春、夏、秋季均为活跃,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强,食量增大,这反映了冬季机体对热能需要的增加。当机体处于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平衡,就必须增加体内的代谢率,从而增加对食物的需要量,特别对脂肪性食物的吸收较好,摄食适量的脂肪有较好的抗寒耐冻作用,但不宜过多,以防发生高血脂症及肥胖病等。

腊月腊味飘香

时值冬季,又是腊味飘香的时节。所谓腊味,主要是指腊肠、腊肉和腊鸭。腊味是历史悠久的腌制副食品。创始年代史料已难考证,但腊肉在春秋时期已有记载,名曰“束修”,即十块干肉的意思。寒冬腊月,正是吃腊味的好时节。随着天气逐步转凉,市民吃腊味的数量骤增,满城都可以闻到腊味飘香。一些快餐厅或者酒楼都抢先推出腊味产品,以迎合各路食客的口味。如广式腊肉红润,口感香甜;川式腊肉熏香醇正;湘式腊肉鲜香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