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印度抛饼和华人有关

admin

印度抛饼又叫煎饼,近年在大中华圈里发扬光大。印度人虽有改良之功,但不得不说,多亏了华人,印度抛饼才可以流传四方,享誉海内外。

在新加坡,华人居多。早期在新加坡的印度人为了赚华人的钱,努力改良和创新煎饼,以便它更合华人的口味。渐渐地,煎饼成了华人的充饥小点、早餐,后来还晋升为午餐、晚餐和夜宵。

煎饼耐饱方便

北印度以烤饼为主食,南印度则米饭居多。饼在印度人的饮食中不可或缺,对于那些在印度乡下的劳动人民来说更是如此。在印度,除了蛋和洋葱之外,煎饼通常不加任何馅料,而是直接蘸咖喱吃。对于长时间劳作的苦力来说,这种煎饼既耐饱又方便携带,可以说一举两得。因此,煎饼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印度劳动人民早餐的最佳选择。

早期煎饼都很大

印度沦为殖民地后,殖民政府把印度的奴隶运到其他殖民地进行开垦。因此,印度煎饼也随着雇佣苦力而被传播到加勒比海群岛和东南亚各地。

传统的印度煎饼是用羊酥油制作的。由于羊酥油很贵,只能加入少量,而主要是面粉和盐。因此,传统煎饼的口感较韧,耐嚼,但冷后容易变硬。当时的煎饼都是“巨型”的,足足有今日的4倍。所以,传统煎饼自然就只能获得自家人的青睐了。当时的印度人由于劳动多,食量大,每人每餐至少也都要吃上2个这种“巨型”煎饼。

六十年代盛行小抛饼

直到六十年代,这种超级煎饼才得到了改良。也就是这时,印度煎饼才开始受到瞩目,在华人圈走红。对此,海南咖啡店的印度摊贩艾杜・拉沙克无疑是一位功臣。

要做松软的煎饼,秘诀就在于油水要足,“拉甩”次数要多。由于咖啡店的华人顾客众多,在他们的点拨下,艾杜・拉沙克做出了更合华人口味的煎饼。秘方就是在面团中放入足够的印度酥油,不断地拉甩。

而他最大的贡献,是把大面团变成了1/4的小面团,由于“拉甩”次数不减,煎饼的“层次感”得到了大大提高,做出来的煎饼自然是松软、香脆,“抛饼”这个称谓也似乎更加贴切。

八十年代“百花齐放”

小抛饼深受欢迎,其他印度摊贩也跟着效仿。八十年代,是煎饼“百花齐放”的时期。各种口味的煎饼纷纷出笼,如水果煎饼、海鲜煎饼和沙丁鱼煎饼等等。为了吸引更多顾客上门,商家频频推陈出新。时至今日,更独特的新款煎饼一直不断出现。

不过,口味再多,再独特,原味煎饼也永远是老顾客的最爱,总是高居销售榜首。印度人的口味就更传统。土生土长的印度人虽已尝试接受改良口味的小煎饼,但他们还是较喜欢到印度素食餐厅品尝传统煎饼的原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