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距离,你我之间有多远

admin

在心理治疗室,来诊者诉说了各种人际交往的苦恼,而且这些交往上的困扰重现在治疗关系中。

小华对治疗师毕恭毕敬,满脸堆笑;小平则不苟言笑,表情平淡。尽管一个唯唯诺诺,很会肯定别人,一个非常理性,说话一针见血,但这两人给治疗师的感觉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与他人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治疗师碰不到他们俩的内心,他们俩用不同的方式将内心世界紧紧地关闭起来。

在一次集体治疗中,小平指责治疗师偏心,对小组内文化程度高的人特别尊重。小华听出小平口气重了,便马上出来打圆场,说治疗师很辛苦、很负责,对大家帮助很大。小平很快又把矛头指向小华,说小华只会和稀泥,没有原则,是个专门溜须拍马的人。两人吵了起来,一时间治疗室充满火药味,气氛紧张。

治疗师等他们平静下来,要求小平和小华试着把评价与感受区分开来,小平沉默了半晌,谈了内心的感受。原来小平文凭低,在组内感到自卑,总怕被组内文化程度高的人瞧不起。小华也谈了感受,他特别害怕一些冲突的场面……

小平、小华表达了内心存在的恐惧感,这在组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就好像是把门打开了,邀请他人进来坐坐,这样,人们之间的距离感便逐渐消失。反之,如果我们简单地进行评价、评论,就可能在无形之中拒人于千里之外。

为什么人们难以向他人开放自己呢?以前,小平、小华很少直接触碰过内心的感受,也缺乏勇气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感受,因为他们隐隐约约觉得表达真实内心是危险的,所以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密不透风地包裹起来。

兔子的耳朵很长,并且常常竖起来,警惕地听四周的动静,一有风吹草动,撒腿便跑。人与人之间保持足够的距离,跟兔子有些类似,似乎有足够的距离便可以很安全地侦察,可以在对方的攻击发起前迅速逃离。很明显,如果我们把自己藏在“堡垒”之中,在获得了安全感的同时也失去了自由。

现实生活中两个人走到一起可以是一瞬间,也可能要经过漫长岁月。小玲就总在与男友捉迷藏,她先后与三个男友交往,均无果而终,现在仍孑然一身,每段恋情的轨迹如出一辙,那就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略”。当男友热情高涨时,小玲却冷若冰霜;当男友失望地要转身离去时,小玲又将男友拉回身边。

可以说,小玲与男友之间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个距离,正所谓若即若离。

杨振是小玲的第四任男友,一切进展顺利,应该说杨振是一个很优秀的男青年,从各方面看,都符合小玲的心意。然而,当杨振提出结婚的要求时,小玲像以前一样,再次陷入焦虑之中,她似乎很难与一个男友保持亲密关系,进行零距离接触。

小玲童年的经历给出了答案。在小玲半岁时,父母因工作忙,将她送到乡下爷爷家,一直到12岁,她才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小玲有分离创伤,因此产生分离焦虑:一种害怕被抛弃的体验。所以小玲在恋爱中表现出激烈的内心冲突,一方面她渴望被关爱,另一方面她害怕失去。于是她变成一个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人,早期的分离创伤使她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不能放心地将自己交给一个男性,也使她不能与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

因为存在分离创伤,治疗师特别“关照”小玲,要求小玲坚持治疗,不要“抛弃”治疗师。因为一般情况下,分离焦虑会使小玲“先下手为强”,为避免治疗结束产生的痛苦,就会提前与治疗师说“Bye-bye”,或者下意识地不辞而别,让治疗师也尝尝分离的滋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