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孩子们的“神秘伙伴”

admin

“别淘气,你会从我肩上摔下去的!”姗姗肩上坐着的是她想像出来的小伙伴,名叫“叽哩咕哩吗吗”,一个特长的名字,是姗姗给起的。每天姗姗总像跟他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游戏。看到孩子整天自说自话,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姗姗妈妈不禁担心,孩子跟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说话,时间长了会不会变成精神病?

事实上,姗姗玩的是一种想像游戏。三四岁的孩子幻想出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玩伴,并跟他玩上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孩子从3岁起就可以区分出什么是游戏,什么不是游戏了。一项研究指出:6岁以前的孩子,每天起码会有1个小时的“幻想时间”,8~10岁的孩子,每天仍然会有10分钟甚至30分钟的“神游时间”。也就是说,不管大人允许不允许,孩子总有一段时间是在幻想中度过的,相对而言,以有学习或情绪障碍的孩子出现的比例最高,幻想的时间最长。

所有的孩子都会做白日梦,基本上是一种补偿作用。孩子遇到挫折不懂得自我调节,只好逃避到幻想中称王称霸,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幻想可以算是一种心理治疗。在幻想的空间里,孩子会把心中的委屈、埋怨化做一个个故事。如果孩子一直处在孤独中,这种游戏便会一直持续下去。家长要做的不是禁止孩子幻想,而是帮助孩子超越挫折,找到更多的朋友。

总之,孩子做白日梦并不是问题,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玩的游戏是否与他的年龄特点相符。如果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的不一样、不会自己玩或不会跟其他小伙伴玩,请家长不要延误,马上请教医生,因为这其中常常标示出孩子在精神心理发展上的偏向。

育儿启示

透过现象看本质

察看孩子生活中有没有使他困扰的事情,如学习受挫、生活无聊,只有消除这些困扰孩子的因素,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如果孩子觉得生活单调或无聊,便会自己跟自己玩,做想像游戏。

※如果不是上述原因,孩子仅仅是自我娱乐,就让孩子玩去吧。不要在孩子的兴头上粗暴地打断他,更不要斥责孩子游戏中的幻想和虚构,特别是子虚乌有的玩伴。

※如果孩子邀请你加入他的幻想游戏,可以参加进去一起玩,并尝试通过游戏了解你的宝贝,因为孩子会在玩闹中表达自我。

※与孩子一起玩时不要试图去修正孩子的“剧本”,不要用一大堆建议坏了孩子的兴致。

相关链接

想像不是瞎耽误工夫

许多成人认为孩子的想像是瞎耽误功夫,宁愿孩子去画画、弹琴或做些“正经”的事。事实上,孩子眼中的世界与我们大不一样,教师卡伦•瑞佛斯曾说:“做白日梦和一些运用想像力的,可以促进孩子感知能力的成熟、感情的丰富以及创造力的发展。没有了想像力,我们就不能理解并同情别人的痛苦。没有了想像力也就没有了爱。”孩子的一派“胡闹”里藏着“幸福”,藏着孩子无比珍贵的天赋―想像力,将来它会转化为学者的灵感,设计师的创意,诗人的激情。如果此时父母粗暴地中止了游戏,那就是一种扼杀。孩子海阔天空的神游,正是他快乐的源泉,并由此建立起足够的快乐以及对自己的喜爱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