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节假日好朋友或者同事带着孩子来家里玩,本想自己可以与朋友好好聊聊,孩子也可以相互有个伴玩玩,结果却发生了让人“尴尬”的事情――
好朋友4岁左右的孩子皮皮,是个很聪明的小家伙,我家3岁的宝宝特别喜欢和这个小哥哥玩,所以每过一段时间,我就邀请朋友带皮皮来。但上次皮皮来的时候,简直就像个间谍,一走进我家,就到处查看,东翻西弄,不知在找什么。本来我家宝宝也喜欢翻东西,但在我们的教导下已经有些改善了,这下有了皮皮哥哥的示范,我家宝宝于是特别来劲地跟在后面也“穷翻”了……
邻居家5岁的女孩梅梅爱吃冰淇淋,所以来我家时,我们总是提心吊胆,因为小梅梅的冰淇淋经常会不期地落到我家的沙发巾上、床单上……
早就听说同事的儿子叮当爱画画,那天同事带着儿子来我的新居玩耍,正当我们大人兴致勃勃在交谈的时候,突然叮当的妈妈大叫:叮当,你怎么可以在叔叔家的墙上画呢?我这一瞧――惨了,我那面雪白的墙上已经五颜六色了……
一直告诉儿子不要说脏话,对人要有礼貌,可李雯的儿子蛋蛋那天却出手推倒了儿子,而且还说,“你怎么这么笨!”……
诸如以上这些“尴尬”的事情,相信在生活中,你总是能碰上其中的这件或者那件,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其实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你肯定很想指出、甚至阻止“小客人”的行为。因为好不容易纠正了宝宝的“毛病”,这一下前功尽弃了,而且谁愿意自己的东西被翻来翻去呢?梅梅家虽然是自己的好邻居,可是干干净净的地方被弄脏了,总归不舒服吧?而且平常都很忙,洗洗弄弄实在是挺累;招待叮当一家的主人更无奈了,好端端的墙壁被涂鸦了,再怎么也是心疼的。可是在当时,你能直接去拦下“小客人”,批评他们吗?虽然可以这么做,但通常的状况往往是你只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嘴上却还要撑着:没事、没事,小孩子嘛。因为你要顾及朋友的面子,而且不想因为这些“尴尬”破坏了两家来往的友谊,毕竟皮皮是孩子的一个好玩伴,梅梅家的老人平常总会给你们些关照,叮当的爸爸是你最谈得来的同事……总之,你无法开口直接去说“小客人”。
可是,另一方面,你又知道如果不说,肯定会留下不少“后遗症”:
其一,自己心里总是有个“疙瘩”,表里不一的感受,会让自己觉得很压抑,这必定会影响自己与朋友的交流。而且相信在发生了“尴尬”事后,你肯定会留一只眼睛或一只耳朵在“小客人”的身上,很难再一心与朋友聊天了。朋友如果是个“有心人”,相信不用多久就会起身告辞,而且以后也会对你心存内疚,尽量减少带孩子来访了。显然,虽然你没有直接去“说”那个让你尴尬的孩子,但你和孩子的大人之间却也生出了隔阂与距离。
其二,“尴尬”的感觉很可能变成内在的气愤,但因为不能对朋友或者朋友的孩子发作,只好借题发挥找“替身”了,于是自己的孩子通常成为“替罪羔羊”――
宝宝,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要到处翻,乖一点行不行?
芊芊,到里屋去玩,不要吵了,妈妈要和阿姨说话呢。再吵,妈妈要生气了……
而这样的做法,往往引出两个结果:一个就是自己孩子的“闹”,因为孩子会觉得很委屈――明明不是或者不全是我的错,为什么爸爸、妈妈只怪我,出于不服气,孩子反而会更加闹腾不休;另一个结果就是让朋友觉得非常“尴尬”、“不舒服”,因为这分明有“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的意味。这样的气氛,你和朋友、同事还能愉快交谈吗?朋友、同事肯定也不想或者不敢久留了。
其三,你对朋友孩子不良行为的“沉默”,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就是“默许”,就等于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至少不是不可以的!”结果你好不容易才让孩子明白的是非对错,顷刻间在“榜样”的力量下就“灰飞烟灭”了――宝宝会质疑你的标准,觉得父母的话是对人而不是对事的,“为什么我不能翻东西,而皮皮哥哥就可以?”父母在宝宝的眼里成了不一致的人,而不一致的父母是很难对孩子有权威性的。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父母会因为迁就小客人而失信于孩子,使父母以后对孩子的行为要求失去说服力。以后,当你的孩子发生同样的问题时,你再告诉他:“这样不行!”他肯定会反驳,“XXX怎么可以?”而且要知道,年龄相仿的孩子之间更具有模仿学习的力量,即使父母的话孩子还是会听,但对于年幼的孩子而言,身教更胜于言教啊。
上一篇 喂宝宝米粉时不妨加些果汁
下一篇 帮宝宝消除胀气简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