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计划免疫实施50多年来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疫苗可预防疾病威胁到目前仍然存在,每年约有800万以上的儿童和成年人死于已有的或正在开发中的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在昨天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的全国免疫教育活动――“2008中国疫苗接种普及行动”东莞站启动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邸泽青呼吁,妈妈们应掌握更多的疫苗知识,提前为宝宝设计更周全的接种计划,以更全面地保护宝宝健康。来自中华预防医学会、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据介绍,东莞是今年疫苗接种普及行动的第一站,以后肯定会推广到北京、广州等其他城市。
疫苗VS抗生素 孩子更需要疫苗据邸泽青介绍,从1978年~2000年我国开展计划免疫20多年间共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六种疾病的发病3亿多人次,减少死亡400多万人,减少住院费用400多亿元。“但是,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按计划给孩子注射疫苗,疫苗可预防疾病威胁仍然存在,每年约有800万以上的儿童和成年人死于已有的或正在开发中的疫苗可预防疾病。”据介绍,这其中包括:死于儿童球菌性肺炎的120万儿童,死于轮状病毒腹泻的60万儿童,死于其他腹泻病的200万儿童,死于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40万儿童以及死于疟疾的200万儿童等等。
“孩子一生病很多家长就急着把孩子往医院送,给孩子打最高级的抗生素,其实想想,疫苗和抗生素孩子更需要什么?”他介绍,我国儿童抗生素滥用现象非常严重,以重庆儿童医院1996年~2001年统计结果为例,抗感染药物占药品47%(抗生素38%),62%门诊处方含抗生素,普通感冒95%使用抗生素,门诊补液95%为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后果就是导致菌群失调,抗生素在杀灭、抑制细菌同时,对人体及其内、外环境均有影响,可导致二重感染、菌群失调,引起特异性腹泻,还可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如皮疹、血压变化、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同时也造成了经济的极大浪费。“接种疫苗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方法,每一个宝宝都应当接种疫苗。”邸泽青表示,通过疫苗接种,提高新生儿的免疫水平,建立稳固的防御传染性疾病的健康屏障是公认的投入少、效益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是实施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对新生儿而言,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身体抵抗力弱。因此,从0岁开始就做好接种准备将使孩子终身受益。
广东乙肝发病率大幅下降据广东省卫生厅疾控处处长李建中介绍,广东省每年都要拨5000多万元用于免疫工作,免疫工作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乙肝发病率大幅下降。据统计,2006年的1岁~4岁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只有1.1%,比1992年下降88.6%;5岁~8岁儿童为6.15%,比1992年下降70.8%;1岁~59岁人群为11.1%,比1992年下降33.8%。“我国乙肝新发病例居高不下,2006年全国报告乙肝1109130例,占病毒性肝炎的82.5%。而广东每年有100多万新生儿出生,因此,积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意义是非常大的。”李建中表示。
接种免费咨询热线开通邸泽青介绍,本次行动将有5万份“健康旅行小护照”被免费派送至东莞市的32个社区,帮助妈妈们普及疫苗接种知识,更正确地选择疫苗。启动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还公布了针对宝宝疫苗接种的知识咨询热线和网站,妈妈们只要拨打全国免费的“家庭疫苗”咨询热线:800-820-6263,400-820-6263,就会有疫苗专家耐心解答有关疫苗接种知识等相关问题。同时只要登录:www.家庭疫苗.com或www.jtym.com,就可以了解有关疫苗的详细知识。
疫苗接种常见问题解答: 1.问:什么是国家计划免疫,它包括哪些疫苗的接种?答:国家免疫规划是国家为每一个宝宝免费提供的疫苗,所有的宝宝都应该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目前的国家免疫规划可以称为五苗防七病:五苗是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七病是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和乙型肝炎。除了国家免疫规划内疫苗外,各省市还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了免费提供的疫苗种类。
2.问:接种疫苗有哪些需要了解的禁忌症?答:接种疫苗的禁忌症是表示宝宝在哪些情况下不能接种疫苗,包括一般禁忌症和特殊禁忌症。一般禁忌症是适用于各种疫苗接种的禁忌症,包括发热、过敏体质、重症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严重营养不良等。特殊禁忌症是针对某种疫苗规定的禁忌症,如活疫苗不能用于有免疫缺陷的宝宝;严重腹泻的宝宝应该病愈后两周才能服用脊灰疫苗;接种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出现虚脱、休克、体温超过40.5℃等严重反应的宝宝,下次接种应只接种白破疫苗。
3.问:给孩子打疫苗会有副作用吗?答:和其他所有药物一样,接种疫苗也有可能出现副作用。但被批准上市的疫苗安全性都是有保证的,发生严重副作用的几率很低。因此,不应过分担心疫苗的副反应而取消疫苗接种。
关键字:疫苗 接种 免疫
上一篇 如何应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下一篇 激发孩子个性与说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