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少女作家蒋方舟:我现在都到更年期了

admin

与方舟有过不止一次的对话。有时是为了找她的母亲尚爱兰,那时还不知道她有一个能说会写的小女儿。偶尔得知,再听见方舟稚嫩的声音时,就免不了多聊会儿。那时,我对她的作品一无所知,但能感觉这是个聪明开朗的小姑娘,我兴致盎然地听她说她身边的故事,间或总被我们活泼的笑声打断。

我们上次通话的时候,蒋方舟还没有开学,当时《正在发育》已经出版,并有了一些影响。蒋方舟在谈话中就曾透露,担心《正在发育》会被同学们再次对号入座。因为书里的故事,是从同学们那里听来的;书里的人物,也的确能找到同学的影子。所以,我最关心的就是《正在发育》给方舟带来了什么,是不是影响到她正常的学习生活。不料电话打到她湖北襄樊的家中,听到的消息是蒋方舟被请到外地去做采访了。联想到前些日子有人对少年出书提出的“伤仲永”一说,更增加了一些忧虑。

终于找到蒋方舟。她仍然是那种平淡的、慢条斯理的语气,感觉不出任何的兴奋。她告诉我说,自己这回去杭州电视台做节目,最大的收获就是“比较不服输了”,因为同时做节目的还有一个叫刘东洋的少年作家,是自己一个人去的,所以返回襄樊时,她让母亲跟自己分开走。

我只是使真实的生活夸张了一点

记:开学以后,同学们对你的《正在发育》有什么看法吗?

蒋:同学们还没有看到,但是听说这本书了,有的同学就拽着我的辫子问我的书稿在哪儿。我现在再看这本书写得都觉得有些大胆,那时对什么都好奇,就把自己所幻想的写下来。现在都知道了,也就没什么新鲜感。我现在都处于更年期了――

记:现在距你写书时也不过一年多吧?

蒋:年龄跨度挺大的,我已升到中学。那时可以理解为口无遮拦,现在就不可以了。

记:书中的内容涉及早恋、同性恋等敏感话题,让大人们“大惊失色”。现在看这本书,你自己怎么评价这本书?

蒋:我只是使真实的生活夸张了一点,不是真正的早恋、同性恋,不是他们所想的那么恐怖,都是很纯洁的。就文笔而言,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就是不喜欢硬狠狠的幽默(骂楼上的婆娘,骂楼下的婆娘的那种)。那时我刚上网,比较青春叛逆,追求调侃的、痞子似的幽默。我的第三本书变成了黑色幽默(就是比较柔和、机智的幽默)。

记:素材从哪里来呢?

蒋:是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来的。同学们都很信任我,什么话都愿意跟我说,他们都以为我特别老实,其实我懂得特别多。我的知识面也比较广,与同龄人相比,我看的书、读的报纸、看的电视都比他们多。

我的名气比妈妈大

记:对于外界评论你过于早熟,你自己觉得呢?

蒋:这是正常的。其实大人们没看到的东西多了,同学们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大人想不到的。我承认我是早熟,可能这也是卖点;还是有一点哗众取宠――我觉得这些词不是贬义。

记:你自己写书就是为了好卖吗?你觉得自己找到卖点了吗?

蒋:其实每个作者都希望有读者群,希望被人接受,只是有的不愿承认。我不可能拥有所有的读者,《新华字典》和《百科全书》才会有那么多读者。

记:你的创作,是不是受你母亲的影响多一些?因为我看到你在自序里也写到,是你的母亲“不幸产生了”让你当作家的念头。

蒋:我很少看我妈的作品,如果要说受什么影响,那就是电视和书。我是被妈妈开发的而不是影响的。我的名气比她要大。平时我和妈妈都不作口舌之争,都在文章上较量。但我不希望人们把我们一起比较,提起她就想到我,提起我就想到她。

记:如果没有母亲,你会当作家吗?

蒋:我写第一部书的时候,是被“骗”。可能是我妈比较早地发现了我的写作能力――肯定是会被人发现的,只是早晚的问题。

记:《正在发育》出版后,也有人对你的母亲提出质疑,认为她太功利,为你的出书推波助澜,且引以为荣。你认为自己的出书,和你母亲有多大的关系?

蒋:其实也没有多大关系,我写东西交给妈妈,也不许她修改,只是逼着她说是非常好,还是一般好。在我们家写作已经变成了“贸易”,比如说,我不愿拉小提琴,就说:“如果不让我拉小提琴,我就多写一篇。”

记:这么说好像是为你妈写?

蒋:为我自己写。出书有好多好处,谁都不想默默无闻,自从我写书以后,挨打的次数少了,桌上的油水多了。

文章里的我才是真正的自己

记:我听你母亲介绍过你,说你从7岁开始看成人书后就不再看纯粹的儿童书。你能谈谈自己的写作过程吗?

蒋:我的第一本书中有三分之一是写家庭生活,但是后来已经逐渐摆脱家庭的影子。暑假时我每天写2500字,平时每天睡觉前写500字,我习惯趴在床上写,由我妈妈打到电脑里去。写作的时候,脑子是麻木的,写了前一句后一句不知道怎么就自然地出来了。

记者:我记得你上次跟我说过你最喜欢三毛和张爱玲,为什么?你的文字受她们的影响吗?

蒋:现在又加了一位男作家,老舍。我觉得他还是满能干的,可以同时写两种风格的作品。一种是抒情的,一种是搞笑的。三毛是自然幽默的风格,张爱玲是我一直推崇的作家;这次在火车上我又看她的书,觉得她的句子真的很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记:你写了这么多文字,作文成绩是不是特别好?

蒋:还可以,每次都被当作范文,打的分也高。以前是按老师的要求和模式写,现在也渐渐地把文章中幽默的气息带到作文中来。我的语文成绩基本上是全班第一,我也很愿意学数学,我在数学上花的时间还多一些。我还喜欢体育课。但是跑得很慢,老摔跤。

记:你还会接着写吗?

蒋:现在有很多人批评我的小说不像一部文学作品,我想第三本书不会引起这样的批评,不会像前两本那样写自己在学校里、家里的事,而是讲插座里有一个王国,接近于童话。里面还是由原来的人物当主角。顺便提一句,我书中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但有可能是一个同学集好几个同学的特点为一身。

记:少年作家出了好多书,你喜欢看吗?

蒋:看的很少。因为我们这边还没有这些书。

记:说说你自己吧,别人怎么评价你可以不去理论,你自己觉得是什么样的人呢?

蒋:我比较自信,是一个多面化的人,记性不好、正在长高。在学校里、在家里、在文章里各有一种样子,我最喜欢文章里的样子。我想文章里的我才是真正的自己。

尚爱兰谈起女儿的写作,最有话说。她说自己的初衷只是希望方舟离文学近一点。方舟从一开始写作就有两个“立场”,一是不写诗,二是不写童话。女儿的幽默是其他孩子不能比的,而且她的幽默手段极其丰富。成人写的儿童小说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真实的生活,方舟是从儿童的视角去写作的。她的文字尖锐幽默,又不乏儿童的天真童趣。

17岁的韩寒写出《三重门》之后,12岁的蒋方舟“闪亮登场”,9岁时出版第一本书的张蒙蒙今年将出版第三部书《童年,只有一次》;8岁的高靖康出版了8万字的新童话《奇奇编西游记》,6岁的窦蔻用5个月的时间又写出7万字的小说《小窦蔻流浪记》……这些消息在向我们传达的讯息是,创作时间越来越短,字数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可是,早出名能带来什么?出版商的利润?作者的名利双收?读者又能从中收获什么?对于这些,我们估且不妄加评论。单就作品而言,无论是几岁写作,无论是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一种真实的少年生活,这是大人们无法体会的。我们做不到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少年时代去衡量他们的今天。如果小方舟们不写,谁会想到少年如此“老成”呢?当合上《正在发育》,我想,所有的评论都该停止,所有的担心应该解除。对于一个只是描写自己身心成长过程的孩子,我们委实不该有过多的谴责,也不必有太多的吹捧。

给他们一个健康宽松的环境,且让他们从容、平淡地长大。

再没比这更好、更重要的礼物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