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低龄化写作有何不好

admin

近来的报刊上,关于“写作低龄化”现象议论得很热闹,不少人忧心忡忡,觉得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倾向性问题。这让我有点不理解。

所谓“写作低龄化”,无非就是有些尚未成年的学生开始写小说,出书了,并且销路很好;于是出版社趋之若鹜,纷纷找孩子写书。这也成了一种有问题的现象。

就在不久以前,我们还在担心文学失去了市场,担心作家后继无人。现在好了,十几岁的孩子就成了“作家”,岂不是天大的好事,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据说,担忧之一是早熟导致早夭。有人说,“文学创作是一种艰辛的脑力劳动,是一种长期的精神修炼,光靠灵感和天赋是远远不够的。孩子毕竟是孩子,他应该有一片完全属于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简单而快乐的空间。过早地涉入与己不符的环境和思维方式对孩子未必是好事。”文学创作怎么就变成了成年人的专利?孩子们有能力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是多么好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将越来越变成普及的业余的精神活动。没必要把创作看得那么高不可及,写一部小说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有些人担心某个孩子写了一部书以后就再也写不出来了,也就是所谓“早夭”。其实,即使真的只能写出一本书,又有什么关系呢?写得出来就写,写不出来就不写。不写小说可以去做别的事情,算不上失败,更谈不上早夭。

担忧之二是“少年写作的成人化”。典型例子是12岁少女方舟写的《正在发育》,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我找男朋友要富贵如比哥(比尔盖茨),潇洒如马哥(周润发)……”说实话,我也不习惯一个12岁的孩子用这样的口气说话。但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早熟,有很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写作毫无关系。写作只不过是把他们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已。现在的学生(当然不仅仅是学生,或者说主要不是学生)有两套“语言系统”,在老师(社会)面前说的是一套,同学们之间说的是另一套。即使私下里说的有些话不大入耳,但我还是宁愿听真话而不是假话。

担忧之三是出版社的商业化炒作。出版社出书当然是商业行为,炒作一下也无可厚非。但一本书能“炒作”到几十万册,说明有读者。过去也有许多以学生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也不乏成功之作,但如此风靡于校园的,实在不多。为什么呢?因为成人作家虽然很努力地去深入生活,但毕竟对学生的生活还不够熟悉,对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理解。现在孩子们自己拿起笔来写自己,赢得了众多同龄读者的喜爱,这是出版社能够炒作成功的基本条件。

当然,我不是说这些孩子们的创作都完美无缺,没有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也不是说现在出版社在书籍出版上都做得很好。所有关心当下出版市场的读者,都会为由于文化市场的不完善而带来的诸如作品格调低下、书商恶性炒作、盗版泛滥成灾等等负面的东西而担忧。但这些都是整个出版市场的问题,不能本末倒置地把责任加到低龄化写作上去。

作为青年文学刊物《萌芽》的主编,我对少年的写作情况比较了解。我的感觉是兴奋远远大于担忧,自然也不是毫无担忧。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我觉得需要提醒孩子们的是,能够在学生时期出书的,毕竟是极少数的幸运儿。出书不是那么容易的,出一本书也不能管你一辈子。不要盲目地追风赶潮,不要用幻想代替现实。我收到不少学生的来信,倾诉他们怀才不遇的痛苦,表达他们急于通过创作这条路摆脱枯燥的学习生活的心情。我想借文汇报告诉这些孩子:对文学的爱好将会使你们永远得益;但如果想靠文学来改变命运,十有八九是要落空的。

赵长天(作者为上海作协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