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无条件接纳才是真爱

admin

我的孩子已经7岁多了,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年来也是我感悟最多、反思最多的一年。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带给家庭无限的快乐和憧憬。他的一颦一笑甚至拉屎撒尿对你来说都是享受,我就亲自给孩子拍过换尿布的照片,那个时候孩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就算你的睡眠被他打扰,怎么哄都还是大哭不止,也能陪着笑脸耐得住性子。

我们看着他一天天长大,学会了走路和说话,为他搭起的积木而欢呼,为他听到音乐而律动自豪,为他的涂鸦作品而惊为绘画天才,这个时期的父母就是一群天真的幻想家。看着孩子懵懵懂懂的大眼睛,似乎那里蕴藏着无数的宝藏,等待着父母去挖掘。

但是当孩子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放在人堆里才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胖孩子家长羡慕瘦孩子苗条,瘦孩子家长羡慕胖孩子结实,高的羡慕矮的健康,矮的羡慕高的帅气,别的孩子都会轮滑了,那个又开始学钢琴了,某个会游泳了……这个时候父母已经从“我的孩子没有缺点”逐渐开始失落,开始怀疑,开始焦虑。

养育孩子是很辛苦的,想从中得到回报也是理所当然的,虽然这种回报不是“养儿防老”,但是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吧。然而事情往往如此:你越想得到的你越失望,你越在乎的越事与愿违。

3、4岁的孩子是家长开始到处找培训班的时候,生怕“输在了起跑线上”,不管自己的孩子天赋如何,什么钢琴、轮滑、游泳,还是绘画、声乐、围棋甚至京剧,土的洋的能试试就先上,发现爱好就坚持。几乎每个家长在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抱着学着玩的心态,但是上了这个“贼船”就发现下不来了,有的是老师说的不考级就不教,愈演愈烈的“小生初”大战已经波及到幼儿园的孩子了,不考证哪行啊,从此以后威逼利诱各种招都使出来了,钢琴已经成为家庭矛盾的导火索,邻里关系的毒药。

能够不为所动的很少,望子成龙是中国千年的传统,但凡有点经济实力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可以说不惜一切代价。就算你特立独行想得开、无所谓,上学后有分数摆在你面前,以往的“5岁前什么都不用学放养吧”、“只要有爱与自由”、“孩子快乐就行”,大套的理论在成绩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我就亲身体验了这种切肤之痛。上学前,拼音汉字和数学没有特意教,英语呢也就是听听磁带,家里说几句,几乎就是一张白纸,零起点。结果上了学才知道,班里很多孩子一年级根本就不用上了,认字几千了,数学都会四位数加减法了,有个瘦弱的孩子就是几个月后升到了二年级,而你的孩子经常不及格,每天小脸搭拉着,没精神。在这样的氛围下,你能不痛心疾首?

面对孩子的不及格,我鼓励过,我绝望过,我幽默过,我痛哭过,我也痛打过孩子,那种五味杂陈的滋味啊,不是过来人很难体会。我不仅怀疑孩子的能力,连自己做母亲的能力都无法相信。

经过一年的起起伏伏,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哄也哄了,劝也劝了,以前还能偶尔拿回一张优,现在及格我都知足得不得了。痛苦中,我开始反思,我在领悟什么才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

作为高知家庭的父母,希望孩子将来上大学走自己熟悉的路是最顺理成章的,但是这不是爱,至少不是真爱。只有当你能够接纳:即使孩子将来就算修自行车、擦皮鞋、看电梯,能够养活自己,你都知足的时候,才算是真的从心底里认可了孩子,也放过了自己。

我知道这很难,非常难,但是你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就是和孩子和自己过不去,每天生活在绝望和焦虑中吗?孩子已经不容易了,他看到那么多的不及格已经很伤心了,也快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了,作为父母再不给孩子一个笑脸,孩子还怎么活啊。

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代替不了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既然他能力就是如此,我再表现出不满意,连打再骂,恐怕最后连起码的母子感情都消磨光了。我们养育孩子的初衷是什么?难道不是希望他能够长大成人、自食其力吗?放孩子一马,让他为自己负责吧,毕竟我们不能陪他一辈子。

孩子是上帝交给我们的产业,他是独立的人,他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成长,我们只能接纳他的个性,他的规律,呵护他,引导他。爱孩子就“无条件接纳孩子吧”,你只能这么做,你必须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