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预防抗击心血管疾病如何吃好

admin

两大因素――

食盐和脂肪摄入

近三十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翻了近6番。这和人们日常饮食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盐的摄入量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关联很大。盐吸水,吃盐多了,血管里水分增大,会加重血液流动的负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何计国副教授说,“针对控制心血管疾病发展而言,限制食盐是第一要务。”

有趣的是,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自1982年至2002年间人们的食盐量并没有增加,可是同期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增长迅猛。看来,尽管“限盐”对控制这一疾病大有益处,人们也该从饮食其它方面的转变上找找问题。

“最明显的变化是近二十余年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大大增加了,粗粮的食用却大大减少了,脂肪摄入高于代谢水平,易使血管阻力增加、血液粘稠,从而引发高血压和高血脂等。”何副教授介绍说。

一个基础――

控制总量,均衡营养

记者的一位同事前段时间参加体检,检出了高血脂和轻度脂肪肝,周围便有人劝导他说,“禁肉戒酒一年,就吃玉米饼子和咸菜,保证好”。

要知道,这种说法不但不科学,真实践起来还挺危险。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几大营养物质,人体缺一不可,并且很多食物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过量吃碳水化合物,也会转化成脂肪。

何副教授笑道,“不少朋友听说吃粗粮对降血压、血脂好,就使劲儿吃,结果纷纷来找我,说怎么坚持吃粗粮倒胖了不少?“原来他们是在以前主食的基础上又加了粗粮,总摄入量高了。

饮食是一种平衡、综合管理,最重要莫过于对总热量摄入的控制。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周称重一次,把体重保持在稳定状态。需要减重的患者每周降体重不应超过0.5千克。

控制总摄入量应成为习惯,长期坚持,某一餐、一日吃多了也不必紧张,下次少吃一些即可。保持营养均衡和足够热量,每餐吃8分饱,下顿饭之前有饥饿感,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

吃好吃对――

不可偏废亦需节制

不少“三高”患者一拿到化验单就大声呼号要“忌肉”。实际上,肉类所含有的营养元素是人体所必需的。如果说蛋白质还可以通过豆制品来补充,那么“忌肉”所丧失的补充铁元素的机会就无处去补偿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宜吃瘦肉,每日的摄入量控制在2两左右。但肥肉和动物内脏要尽量少吃,或者不吃。尽管有证据表明鸡蛋黄中含有磷脂,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但这是在人体体内发生的,要受人体的调节,不可能是无限的,但多吃鸡蛋,胆固醇的吸收必然会增加,因此鸡蛋不宜多吃,一天吃一个就可以,或者只吃蛋清不吃蛋黄。

从降脂的角度来看,植物油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更加健康;坚果类也是人体油脂摄入的一大来源,少量食用对身体有益处,但植物油同样是脂肪,是高能物质,心血管疾病患者也不宜多吃。此外还应提倡多吃水果蔬菜。食用油选择――

清淡健康营养足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油大都是植物油。植物油多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给心血管疾病带来的潜在危险相对较小。

纯植物油都是不含胆固醇的,无论加工自何种原料,油脂相对稳定。比较来说,维生素E和维生素A含量高的油更好,因为这两种营养素能够发挥抗氧化的作用;植物胆固醇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它可以干扰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

在食用油的安全性上,一方面油接触空气易氧化,应尽量选择小包装,避免频繁开盖,保存要选择避光、低温、干燥的地方,大品牌的产品在抗氧化剂的添加方面安全性更高;生产工艺的差异也是影响食用油安全的重要因素,专业厂家加工的食用油残留物质很少,如金龙鱼等大品牌其残留物可以少至检测不出。

金龙鱼玉米油源自优质玉米胚芽,富含人体必须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及植物甾醇,其营养价值与清香口感符合现代饮食“清淡、健康”的潮流,因此成为众多现代都市人的优选食用油。实践证明,经金龙鱼玉米油烹制的菜肴清香诱人,不容易产生油腻感,既可以保持蔬菜和食品的色泽、香味,又不失营养价值;使用金龙鱼玉米油烹饪时少油烟,耐高温,对厨房的损伤较小。

近来,有不少读者致电问询“每日油摄入量不得超过25g”的概念,很多人疑惑“25g油连一盘菜都炒不出来呀”。实际上,这“25g”是指人体实际吸收的油的质量,而非烹饪的用量。

当然,人们难以估算自己真正摄入了多少克油。故为有效减少油脂摄入,何计国副教授为心血管病人支了两招:

1.菜能凉拌的凉拌,避免煎炒炸等方式。

2.尽量把菜合并炒,避免多次放油。刘畅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