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福建质监部门破解食品添加剂“加法”难题

admin

“近年来在食品质量抽检中,微生物项目出现问题的比重趋于下降,而被查出添加剂项目超标、超范围的情况增多了。”省质监局监督处有关人员近日表示,在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中,滥用食品添加剂成为监管重点之一。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物的品质或色、香、味、形,以及防腐和加工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剂或天然物质。国家加工食品质检中心(福州)、省中检所食品化学检验部有关专家称,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几乎不可能不用添加剂,关键在于对使用量和范围的科学控制,确保其在安全许可的标准范围内。

然而,一些企业管理者质量意识偏低,片面追求产品的“色、香、味”,使用添加剂凭感觉,“差不多就行”;有的则为了降低成本,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明知故犯,违法超量、超范围使用添加剂。

另一方面,由于食品添加剂种类多、内容繁杂,其产品预包装标签较为混乱,再加上食品企业产品及其所使用的添加剂常会面临品种更新的问题,因此,提高食品企业相关意识和管理水平,增强监管的可操作性,是破解食品添加剂监管难点及盲区的关键所在。

探索自律模式企业完善“加法”规则

11月9日下午5点半,等最后一道生产程序结束后,厨师食品集团公司配料室主任曾阿素即迎来每日的“必修课”――将厂里剩余的每种食品添加剂,用电子天平称仔细地称量一遍,再次核查当天的使用量,以确保其在安全范围内。“比如高粱红,”曾阿素举例说,“早上开工前的总重量是2500克,今天按生产计划用掉了1500克,那么傍晚收工时,应当要剩下1000克。”

作为一家生产加工肉制品、米饭制品、罐头等食品的大型龙头企业,厨师集团已获ISO9001、HACCP、无公害食品认证,获国家免检产品证书。今年7月,以厨师公司为主要起草单位修订的《肉松》《肉干》被商务部批准为行业标准。厨师集团在添加剂管理上的做法被质监部门当作典型经验加以推广。“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在源头把好关是第一步。”厨师集团品管部经理李燕秋介绍说,厨师公司添加剂进货有两个渠道,大宗产品直接由厂方进货,量少的产品从经销商处进货,但前提都是必须提供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证书,并确保其来源的可追溯。

食品添加剂使用过程管理至关重要,李燕秋告诉记者,厨师公司十分注意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增补情况进行调整。在日常生产中,每天从开工起,每隔两小时,配料室主任就对各种添加剂的称量情况逐项抽查一次。生产结束后,还要对当日使用总量进行再次核查。此外,为保证对添加剂的计量绝对精确,公司自备标准砝码,每三个月就对计量器具进行一次校准。

最后一道关就是成品检验。除了严格的自查自检,从2005年起,厨师公司每年都与国家加工食品监督检验中心(福州)签订年度技术服务协议,每年至少两次对70个产品的色素、防腐剂及亚硝酸钠的含量进行抽查。当产品的添加剂配方发生改变时,公司及时送检,以验证是否符合国家限量要求。

基于以上严格的管理,从2004年以来,厨师食品经历了多次的国家监督抽查、省级监督抽查及定期检验,从未发现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安全问题,产品合格率达到100%。“尽管食品添加剂的管理是一个繁琐的、需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的过程,但这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是我们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心理。”李燕秋说。

记者了解到,厨师集团对于食品添加剂管理的看法,在福建省不少品牌意识较强、规模日趋扩大的食品企业中颇具代表性。省质监局有关人员表示,从早先的被动接受抽检,转变为主动送检、积极配合备案监督,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将添加剂管理看作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重点戏,质量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不断提高。它们对行业的良好示范作用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