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大学毕业生患上“三无”流行病

admin

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扩招,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有份工作,哪怕它并不是自己的最佳理想”,成为很多大学生最实际甚至是奢侈的想法。转眼间昔日的天之骄子走入社会已一年多,记者近日采访了一些就业后的大学毕业生,发现他们的一些思想动态值得关注。

大学生毕业后告别了寝室的集体生活,多数开始自己租房居住,一个人漂泊在城市里,他们常感到孤独无助。

很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所从事的工作并不如自己想象的一样时,很快就感到落寞,意志变得消沉。

记者见到李音时,她正在为找新工作而奔波,那将是她毕业后的第三份工作。她以前的工作是给一家媒体写专版,从企业家们那里拉赞助。她说,专版栏目的承包人,经常在下属面前大喊大叫,我们要是弄来钱,他的脸色还好一点,否则他甚至会破口大骂。“在这个人面前,一点人格的尊严都没有了,”李音说,“我一开始只有忍受,现在我实在受不了了,决定出来找工作。”

“我在上大学时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工作以后我发现自己的性格慢慢地变了。”李音自己也很无奈,“虽然做采访工作,但是我绝不多说一句话,同事都以为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渐渐地,我什么话都不愿意说了。”可能是太长时间封闭自己,李音觉得自己都快不会和别人打交道了。

针对这些就业大学生的心态,哈尔滨希望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执行主席张大生分析说,现在挫折训练的缺失,让很多大学毕业生患上了“三无”流行病,即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种让孩子‘马上报恩’的心态,认为孩子工作以后就万事大吉了,这实际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所以希望家长要给这些学生一些时间,要主动和孩子联系,避免他们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张大生说,“社会也要对大学生宽容一些,不要一有问题就责备他们,应该想办法帮助他们。当然,大学生自己要放下过高期望,不要把事情想象得过于美好,刚刚工作有一种挫败感是很正常的,关键要学会如何越挫越勇,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