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暴力宣泄能治心病吗?

admin

山东的一所大学里,近日贴出一则“野”广告,一名自称研究心理学问题的男子说他愿意充当真人靶子,只要出50元就能痛打5分钟,他说,这种“暴力宣泄”方式在日本很流行,他要把这种心理治疗方式引到济南来。

暴力击打果真能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吗?

毋庸讳言,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就业、升学等竞争压力的增大,出现一些心理现象,纯属正常,完全可以通过循循善诱、正确引导和耐心说服来解决。盲目“引进”“暴力宣泄”,决不是促进身心健康的好办法,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伤心有人陪哭,气愤有人陪骂,泄愤时可以任意摔东西,的确曾风靡过日本、英国等地,但这种表面酣畅淋漓的宣泄,极易诱导人的暴力倾向。尤其是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很强,受到委屈挫折,就大打出手,容易养成一种攻击型人格,或叫反社会人格,这种不良人格倾向如果得不到矫治,将来很容易把心中的不满和不快从“真人靶子”或“发泄吧”里的“橡皮人”身上转移到社会其他成员身上,成为害群之马。

暴力击打,还容易诱发暴力倾向。现在很多人可能在心理上仅仅是有一些不良情绪郁积,还构不成对他人的一种“愤怒攻击”,如果使用类似“真人靶子”宣泄的方式,以暴制暴,一泄心头之恨,习惯于看“血迹斑斑的脸”,天长日久,稚气由邪气取代,渐渐地露出兽性,很容易造成心理的阴暗。英国,这个最具绅士风度的国家,日常生活中的谦谦君子,就是在球场的看台上,放纵自己的“暴力宣泄”,遂使激烈的对抗和拼抢,演绎出“狂野的情绪”,以盛产“足球流氓”而闻名于世。这种“渐变”,国人是不能不察的!

暴力击打,还容易造成人身伤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法律和道德上的纠纷很难处理。撇开“真人靶子”不谈,即使在虚拟世界里,对自己不满的对象,写上他的名字进行击打,也是一种对人的侮辱,这种发泄,同样会侵犯他人隐私权或侮辱他人人格,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学者在进行心理疏导和疗治时最讲究的是“对症下药”,“心结”未找到,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发泄”,痛快是痛快了,但暗藏的“心结”并没有解开,到时候还会爆发。“真人靶子”,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极心理情绪,但它只是一种暂时现象,其作用是肤浅的、暂时的,无助于深层次心理问题的解决。

对于正常人来说,应该学会用旅游、体育、娱乐活动、倾诉等积极的“移情”方式解决心理问题。靠“暴力击打”“真人靶子”来放松心理压力,只能使人的心理更加脆弱,结果成为另外一个不良情绪的开端,顾此而失彼,这叫“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实在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