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将一种淀粉分别装在红色、白色胶囊中,分送给两组健康的人服用,并当面告诉被试者,红色胶囊中装的是兴奋性药物,白色胶囊中装的是抑制性药物。结果发现服用红色胶囊者情绪活跃、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动作反应加快,而服用白色胶囊者则情绪抑郁、没精打采、脉搏减缓、血压降低、反应变慢。有人在医疗实践中发现,同样的药物用于同一个病人,老医生开处方和年轻医生开处方的疗效也可能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些现象呢?现代医学认为:药物不仅能通过其药理作用对人体产生生理效应,而且也能通过非药理作用使人产生心理效应,两种效应往往可以相互作用。药物的心理效应可以增强药物的生理效应,消极的心理效应可以削弱药物的生理效应。不同个性的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热情、活泼、善交际的人对安慰剂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效应;而对急躁、耿直、好胜的人来说则不明显。一般说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药物的生理效应占主导地位,而治疗心因性疾病时药物的心理效应占主导地位。
药物的心理效应主要通过对病人的心理安慰而起作用。有人对1000多例头痛、咳嗽、伤风、晕船病人进行研究发现,当他们服用毫无药理作用的安慰剂后竟有33%―37%的人反应良好,症状得以明显改善。有专家认为,至少有1/5的慢性疼痛病人服用安慰剂后能够显著地缓解疼痛症状。
临床观察发现,开处方医生的权威性、护士发药时的语言神态以及药物的名称、产地、装潢、剂型、价格等均可对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效应。例如,有些人用药十分挑剔,总认为药物越新、价格越高,其药效就会越好,这其实是用药的一个心理误区。另外,药物的包装是否精致,颜色和味道如何,也同样能影响人们的感受。大多数人喜欢的药物颜色是乳白色或桔黄色,味道是柠檬味、苹果味或橙味。这些有趣的现象就是药物的心理效应在起作用。
总之,药物的使用过程可以包含两部分作用:一是药物本身的生化作用造成的生物效应;二是用药过程中可能起到的心理效应。当人们从心理上完全相信某种药可以治好自己的病症时,在服药过程中良好的自我暗示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强药物的心理效应,医生在用药时可对患者恰当地运用暗示疗法,但注意不可过分渲染,一旦病人认为医生在夸大其词,就会事与愿违。(光明日报)
上一篇 如何去掉在人前胆怯的毛病
下一篇 怎样从“三角恋爱”中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