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有句名言:让你疲惫的不是连绵不断的群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其实,很多的时候,“灭顶之灾”并没有夭折我们信念的破坏力,只是我们因为自己给自己使绊儿;即便,真的是沉重得让人难以喘息,也应该想到:因为我们失去了,并且不能失去更多。于是,“心理干预”开始让我们凝眸,开始提醒我们,到了清除你鞋子里那粒沙子的时候了。记者近日采访了多次参与灾难心理干预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专家吕秋云教授。吕教授说――
吕秋云教授首先告诉记者,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除了受灾人的家属外,还包括他的朋友、同事,以及抢救人员、目击者,他们都是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对象。
那么,什么是灾难心理干预呢?吕秋云教授说,心理干预在国外被称为危机干预,是指在遇到灾难事故时对当事人进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导活动。灾难事故是突发的,而且危害程度深,当事人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短时间内会产生一种应激状态,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当事人往往容易产生绝望、无助、抑郁等心态,最终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因此,对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宣泄抑郁直面现实
心理干预最主要的是倾听,就是让他们宣泄灾难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让他们都说出来,而不是压抑、回避,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痛苦体验别人也曾经或正在遭受,自己并非孤独地面对这些不幸。心理专家在进行倾听的时候,会从一些细微的动作中让倾诉者感到,有人在默默地支持他,帮助他。然后心理专家必须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认识、面对、接受失去朋友、亲人这一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原谅灾难原谅自己
起初,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往往存在否认失去朋友、亲人的心理。为了让他们接受这一事实,需要对他们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行回忆。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还告诉他们如果酗酒、自伤、自杀等才是不正常的反应。而此时可以告诉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处理好与死者有关的消极情绪,将有助于发现他们关系中值得永远怀念的一面。在干预中,可帮助他们分析,是否已尽了最大努力。让他们学会原谅自己,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改变不现实、不合理的信念。
吕教授还指出在提供干预时,有时会遇到阻力,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认为自己不应放弃悲哀。他们认为如果悲哀的时间不够长,或者悲哀的程度不深,就是对死者的不尊重,然后让自己无休止地陷在悲哀之中。其实仔细想想,即便是死者也不希望我们永远沉浸在沉重的悲哀中。此时应使他们了解到,从悲哀中解脱,从事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并不是对死者的背叛,紧接着要帮助他们投身新生活。逝者已去,我们要坚强地活着。
健康心态纪念逝者
受到创伤后,每个人表达悲哀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悲哀及创伤后所产生的自然反应都会慢慢地减弱。随着悲哀反应过程和干预的进展,心理专家将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与死者保持一种健康的关系。要让他们知道,现在已离去的亲人或朋友,永远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吕教授指出,很多人都希望将创伤事件忘掉,但这是一个误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忘掉创伤,而我们要做的是逐渐淡化悲哀,积极地投入新的生活。在每年的创伤事件的那一天,我们可以采取健康的行动去纪念逝者。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为灾害,都使许多人要目睹死亡及毁灭,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灾难发生后立即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可帮助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最大限度地利用积极应付技能面对和经历痛苦过程,尽快完成善后事宜,对于已经失去的,我们没有回天之力。但面对现实,我们应该有所为。
上一篇 穷思极虑型心理症
下一篇 不要给予自己没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