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我国产品安全:“危”中寻“机”

admin

近来,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宠物食品到牙膏,再到汽车轮胎、大白兔奶糖……事实证明,所谓的质量安全问题大多缘于某些人士戴着“偏光眼镜”的夸大甚至虚构。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国际社会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的质疑甚至攻击呢?我们又该怎样严把质量安全关,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呢?

正确看待所谓“中国产品安全危机”

最近,有关上海冠生园生产的大白兔奶糖甲醛超标的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某些人士攻击中国食品安全的口实。但经过检验,大白兔奶糖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添加甲醛。少数国家对中国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尤以美国为甚。据媒体报道,甚至有美国议员对中国及亚洲水产品发出警告,呼吁国会将食品安全问题与反恐相提并论。

针对一系列关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出口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历来最关注的事。以食品为例,权威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出口食品的合格率都在99%以上,过去两年,我国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甚至略高于美国出口我国食品的合格率。美国输往我国的商品包括肉类、大豆、小麦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对于合格率如此高的产品,为什么一些国家会散布“中国产品安全危机”论呢?对此,专家认为,这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少数国家把经济问题“国际化”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实力不断壮大,少数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

二是一些国家把中国产品安全问题当成其贸易保护的借口。贸易顺差是一些国家炒作“中国产品安全危机”的重要诱因。

当然,我国产品众多、市场复杂,虽然政府高度重视产品安全问题,仍有一些基础性工作要做。

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草案)》,强调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者、监督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责任,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宣布成立,以协调解决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食品安全: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

面对近来食品安全方面发生的一些事件,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表示,中国食品安全状况在不断改善,食品出口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李长江说,食品安全事关百姓生活,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多年来,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事实上,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检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越加重视,许多国家都在共同关注并致力于将食品中的危害性因素降低,使原来未被发现的问题逐渐从“隐性”走向了“显性”。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从源头加强管理,不断完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出口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有关专家认为,这将为实施问题产品追溯和召回制度奠定基础。

这包括:推进食品原料基地检验检疫备案管理,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的出口食品生产管理模式等措施,加强备案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完善对原料基地和加工企业的日常监管,把关口前移,积极将事后处理变为事前预防。完善疫病疫情和农兽药残留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出口食品安全监控立体网络,使监控产品基本覆盖全部的动植物源产品,监控项目包括疫病疫情、致病微生物、重金属、农兽药残留等各项食品危害因素。

专家表示,虽然国外有人夸大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但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应该树立“质量兴国”的全民意识,特别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经验。要改变初级产品比例大的贸易结构,多出口附加值高,拥有自主品牌、专利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出口产品质量风险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严把质量安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