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情人”:不再难以启齿的话题?

admin

在几千年来遵从“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一个由西方基督教殉教者纪念日演变而来的“情人节”,正逐渐被许多人接受。

情人节火爆中国

“情人节”的玫瑰别有情意,价格自然“与众不同”,比平时高出二三倍。国航重庆公司的消息表明,从2月10日开始,该公司每天都有2吨左右的鲜花运抵重庆,其中95%以上的鲜花来自云南昆明,玫瑰、百合占总量的70%。

中国大都市里的各大酒店也忙个不停。重庆大世界酒店公关部负责人称,根据往年情人节的数据显示,酒店入住率将会达到95%以上,酒店也因此精心布置了情人套房。

还有更让人吃惊的举动:14日,江苏常州市万紫千红迪厅和双桂坊群艺馆将全力打造常州首届“接吻”派对大赛。接吻时间最长的情侣,将获得1万元人民币奖金。“情人节的火爆,显示出中国人的观念更加开放了,人们更加大胆地追求爱情,”网络评论者高志虎说。而在改革开放前,连恋爱都是一个“危险字眼”,当时的电影、戏剧上的革命主人公,都是单身。

中国情人还是西方情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西方情人节就能被所有人接受。这些天来,互联网上关于何时过情人节成为网民争论焦点。一位自称是教师的网民批评说,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相会的农历七月七日被冷落,是不注重传统文化的表现。

他说:“在提倡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中国人应该保持自己的传统。”

北京一家媒体指出,情人节的流行与全球化的趋势有关。“这个原本专属于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已经悄然渗入了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各个国家之中。不过,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东方国家中,情人节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愈演愈烈,为这个轻松浪漫的节日蒙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但是,也出现了这样的意见:一些传统节日缺乏吸引年轻人的因素,还在于缺少一个简单浪漫的载体。中国的确有“七夕节”,但在这天,没有一个统一而且适合年轻人的活动。所以,想让“七夕节”成为和情人节同样流行的节日,还需要一番精心的包装。

情人,仍是敏感话题

还有人指出,“七夕节”之所以不流行,或许还需要从中国历史文化中找原因。“情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敏感话题。

尽管有“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但“坐怀不乱”、“男女授受不亲”、“好女不嫁二男”等传统一直是中国人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水准,使得不少人在公开场合谈“情”色变。

长期以来,中国家庭仍以“高稳定、低质量”的特点闻名于世。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日渐扩大,中国人关于爱情、性和婚姻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目前,北京每年有8万对恋人结婚,但同时也有1至2万对夫妻离婚。很多人把这归结于已婚者乱找“情人”,“网恋”是最新版的“恋爱杀手”,并认为这破坏了中国的传统价值,有碍社会稳定。(小标题)爱情,是永恒主题

但也有不少人对情人持宽容态度。在邮局工作的小徐说:“爱情没了,婚姻死了,另找情人无可厚非。”零点调查公司2002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和西安8城市,针对18至60周岁人群进行的一项婚恋观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有离婚经历;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同情离婚。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离婚将更自由,在京沪穗三市的高学历者中认同这一观点者高达84.2%。

中国政法大学巫昌祯教授认为,中国婚姻家庭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社会发展已多元化,人们在道德、家庭等问题的看法上也有多元化的趋势。

也有人认为,应该从更宽泛的角度去理解“情人”的概念。电脑工程师杜军在情人节这天为妻子赠送9枝玫瑰花。他说:“虽然在我夫人看来情人是第三者的同义词,但我认为夫妻之间更应该是情人,家庭中应该多一些浪漫和温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者葛晨虹说:“传统中国人的文化和审美趣味仍然趋向含蓄和内敛,但不可否认,人类对爱情的追求是一致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