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考试犹如“亮剑”,决定胜负的往往是考试期间的心态。可以说,拥有平和、适度紧张的心态就意味着考试成功了一半。考前一周的黄金冲刺时间和考试期间心理该如何调整?心理专家建议,冲刺、应考阶段在复习中应尽量避免挫败心理,作息调整上则要保持适度弹性,既不要压榨睡眠时间来“临阵磨枪”,也不宜强迫自己必须保证多长时间的睡眠。
对于紧张不安的考生,嚼嚼口香糖、多做深呼吸甚至是在考场上做“提肛”的小动作,都可以缓解紧张、集中注意力。
过度焦虑会影响发挥
记者获悉,近一段时间,陆续有考生因为考前过度焦虑到心理科就诊。考生的表现主要有因紧张而变得疲惫、焦虑、烦躁不安甚至有些恍惚,出现失眠、坐立不安、作呕、腹痛、无食欲、频出汗、尿频等现象,尤其以睡不着、睡眠质量差并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最为常见。“很多考生来咨询时都说,觉得自己复习不全面,没把握。”张晋碚教授说,还有一些考生,平时沉稳,这时也乱了阵脚。
“临考有压力,紧张、焦虑是人之常情。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适度紧张、焦虑有助于考试考出好成绩,但过度焦虑,会抑制考试的发挥。”魏钦命博士说,要衡量紧张是否已濒于失控,有一个简单办法,例如看题目时能否集中注意力,调动做题积极性。通常,无法迅速集中注意力,就说明需要放松了。
强迫睡眠反而会给自己“加压”
考试需要充沛的精力,因此,不少考生最担心的是睡不好、睡不着。但越是这样担心,睡眠质量反而越改善不了。往年还有考生硬性要求自己考试期间必须睡30分钟午觉,但因紧张睡不着,每过一会儿就要起来把闹钟的时间往后调。等到该出发时,她真正睡着的时间还是没凑够半小时,走入考场前还沮丧地觉得自己没休息好,结果影响了发挥。
“没必要限制自己睡多久,何时睡。这样强迫自己睡觉,反而是自我加压,相当于一种不良心理暗示。”张晋碚教授说,也不赞成考试期间突然决定用催眠药物。“因为即使是一些短效催眠药也一定要有一个试用过程。”过去有考生考试时临时服用安眠药,结果因体质敏感,搞得人昏昏沉沉的。
对于因紧张引起的失眠,放松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他表示,考生应坚持“累了就睡”的原则,中午不必规定午睡时间,闭眼什么都不想,放松地打个盹就成。每天考完试,稍微活动半小时,或者散散步,入睡前喝杯牛奶,吃点爱吃的零食,用热水泡脚,听一会儿舒缓的音乐,都有助睡眠。
“专拣难题做”可导致挫败心态
巧用考试策略,对考生是一种自我暗示,对于调整心态、降低压力大有帮助。
考前一周是查漏补缺的黄金时段。然而,魏钦命指出,临考前的查漏补缺不宜“专拣硬骨头啃”,以免影响心态。
“考试检验的是考生长期的积累,指望利用考前几天的时间来瞬间提升"功力",不现实。”魏钦命说,如果此时刻意攻坚,一是在难题上花费的时间过多,事倍功半,二是在临考焦虑的状态下,“硬骨头”很有可能啃不下,导致产生挫败感,怀疑自己没准备好,甚至可能在考试中引发“溃堤”效应。
临考前保证较高的做题成功率,可形成成功心态,在考试中提高自信心,给自己一个良好的暗示。
专家建议,“临阵磨枪”时,应选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弥补知识的缺陷,多巩固基本知识,熟能生巧。考试做题,不妨运用“跳岛战术”,讲究“先易后难”,先跳过难题。有的考生遇到不会的题目就跳过,结果越“跳”心越慌,连原本会做的题也不会了。“关键时考前要多给自己暗示,做好"可能有一些题从没见过"的心理准备,考试时才不会一下子懵了。”他建议,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泄气,多找相似点,因为解题运用的原理老师肯定讲过。
考试减压策略
泡热水澡大唱励志歌
对于过度焦虑情绪的调节主要是放松和宣泄。有几种放松的方法,最常用的深呼吸放松法。考生可缓慢而有节奏地吸气和呼气,注意力放在腹部的一起一伏上,慢慢感受这一状态。
其次是肌肉放松法。右手紧握,直到肌肉有些发抖,然后慢慢地把自己的手指放开,体验放松的感觉,这样可以舒缓焦虑的情绪。
宣泄法也不错,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或者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喊叫。有往届考生的成功经验显示,复习时如果感到心慌意乱,就立即洗一个热水澡,边洗边大声唱励志歌,也能起到放松效果。
紧张时不妨狠嚼口香糖。“一直嚼到腮帮子发酸,注意力就会转移,人也不那么紧张。”考试时,如果出现紧张、注意力难集中,还可以狠掐自己虎口,或者采用“提肛法”,即紧缩、提升肛门,然后放松。默念题目,也可以拉回注意力。
天热时在考场上难免头昏脑涨,有的考生喜欢用清凉油提神。“清凉油是有提神效果,但要顾及邻座同学,有的人受不了这种刺激气味,会影响临场发挥。”
孩子不开腔家长少搭话
考生之所以紧张,除了对自己的实力和目标定位判断不准,一个最大的压力源是父母和师长的过高期望,尤其是家长,言语暗示会加剧孩子的紧张状态,因此家长也应辅助孩子减压。
“家长千万不要急。每年都有家长着急,让原本不紧张的孩子也着急了,结果影响了临场发挥。”张晋碚说,考试时期,孩子心情烦躁,如果孩子不开腔,家长应尽量不询问和考试有关的话题,尤其是不要问三大禁语,即:“题目难吗?”“你发挥得如何?”“同学感觉怎么样?”但这并不是让家长在考试期间噤声,除了照料生活,对孩子不闻不问。可以适当说说生活上的话题,如果考生主动谈起某一场没发挥好,则要多鼓励孩子往前看。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上一篇 男人该如何将弱点改造成优点
下一篇 小资女的6大心理绝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