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助人为乐有利心理健康

admin

心理咨询实践告诉我们:孤独的生活往往是种种心理疾患的前奏。没有朋友,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便会感到不适与苦恼。慢慢地,我们会对生存的意义感到迷惑。因此,我们需要友情,需要被他人接纳、尊重、关心和理解。

在获得友情、搞好人际关系的诸多因素中,我认为“助人为乐”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遇到棘手的难题时,有人帮助你,问题便迎刃而解;当你感到苦恼时,有人来安慰你、开导你,你便会顿开茅塞……当你得到精神、感情方面的安慰、鼓励、支持、帮助时,一种感激之情就会油然而生,甚至产生知恩图报的愿望。这样一来,你们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就加深了。同理,你在别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热情地给予关心、爱护、帮助,别人也同样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效应。

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弱者或陷于困境的朋友伸出援手,他自身心中会涌出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于他人有助益,将更积极向上。这“欣慰之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不只是自我完善的催化剂,同时更是身心健康的营养素。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情舒而病除”。

一位朋友曾说过这样的话:“献爱心对自己也是有益的。它在于,献爱心的过程,实现的是自己对他人的帮助、对社会的责任。这种自豪的情绪,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良性刺激,从而产生欢快感。”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大脑部分细胞膜上存在着吗啡样受体。人在做善事时,受到爱心滋润,体内会产生一种类似吗啡样的天然镇静剂――内啡肽。它通过细胞膜上的吗啡样受体,使人产生愉悦之感。同时,乐善好施的行为还可能激发众人的感激、友爱之情,为善者因为赢得了人们对自己的好感与信任,从而内心获得温暖与满足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人自然轻松愉快,坦然、安然加悠然,焉有不快乐之理?

著名精神医学家亚弗烈德•阿德勒发现,长寿者中,95%以上都有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他常对那些孤独者和忧郁病患者说:“只要你按照我这个处方去做,14天内你的孤独忧郁症一定可以痊愈。这个处方就是每天都想一想,怎样才能帮助别人,使他们快乐?”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虽然这种交换与买卖关系中发生的交换不完全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仅有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如情感、信息等方面的交换),但是,它们遵循的原则十分相似。就是说,人们都希望交换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反之,人们就倾向于疏远或终止这种关系。所以,如果你是个只索取而不愿付出的人,那么你将可能是“孤家寡人”。

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认为家人、朋友、亲戚之间,交往不必留意。他们只知道一味地索取,不付出,不报答,其结果是人际关系日趋淡漠,甚至失去亲朋好友的支持。

法国哲学家居友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的同情、很多的爱心,比维持我们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我们应该把它分散给别人,这就是生命开花。”生命开花,比喻得多好。有好人缘、爱助人的人,不正像花儿一样,用其绽放的魅力让人紧紧围拢在他(她)的周围?

树立助人的意识和习惯,对于那些自卑、人际关系不佳以及有着各种心理障碍的人,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人由于高度的自我关注,即,对自己的问题、症状过分重视和关心,加之长期处于与他人隔绝封闭的状态,很容易对他人的需要漠然视之,助人之举也就很难发出了。

助人为乐是一种帮助人们克服自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良策。

首先,帮助他人是自我能力的一种体现。若你能帮助他人,不仅能给别人温暖,也会激起自己的力量,让自己体会到自我的价值,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

其次,帮助他人是获得友情、改善人际关系的好途径。倾听一下别人的诉说,在别人困难时帮一把,这些事都会令人觉得你富有同情心,值得相交。

再次,帮助他人可以转移对自我心理病症的关注。在帮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细心观察他人是否需要帮助,需要何种帮助,以及如何把这种帮助做好。无形之中,你就有了忘我的精神。

最后,帮助他人就是提高自己。我们在给别人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己对知识也会理解得更加准确透彻;我们帮助别人解除心灵痛苦,自己的心胸也会越来越豁达;我们帮助别人解决生活困难,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我们所说的“助人”,其实不仅仅“利他”,也是“利己”,这是一个共赢的过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成长,无论是助人者,还是接受者,双方都是受益的。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