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名双学位靓女公开宣称:“我想嫁个实力派”,不仅如此,她还同时与5位实力雄厚的行业精英来了次“超级相亲”,虽然最后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但这足以让众人心中的五味瓶翻了个底朝天:现在的女孩子怎么这么势利?谁不希望嫁个有钱的老公?我不富裕,难道就娶不到出色的老婆了?她们是不是都冲着我的钱来的?连爱情都可以折算成现金,是不是世风日下?
近日,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出炉了一份最新的青年择偶标准报告,该报告追踪了25年以来青年择偶标准的变化,现在很多引发纷争的现象在其中都找到了答案。
“非富不嫁”是商业行为吗?
靓女Chris是80年代生人,从小学习画画和芭蕾,目前正是青春年华,而且还有双学位且守身如玉,这些似乎都成了择偶加分点,“富有才有安全感”、欲找“百万资产、有事业基础的成功男人”等直白语言令人印象深刻。为了显示自己“出得厅堂、下得厨房”,她还在“超级相亲”中特地拿出刚刚照着菜谱制作的小菜,供5位“钻石”品尝。媒体对她评价:无关其他,光是这份过人的勇气与胆识,已足以傲视群芳。
调查:Chris们不在少数
“跟你说,到我们这里碰运气的姑娘可不少,”上海一家高级俱乐部的董事对记者说,“我们这里是商业人士聚集的地方,身价都在百万左右。这两年,我们经常接到要求帮忙介绍成功男士做老公的电话,我们再三解释这里不是婚介所,但有些女孩甚至要交入会费与我们的会员见面―――那些女孩都是小白领,毕业没多久,薪水在3000到5000元。”
记者以征婚者的身份咨询了沪上一些婚姻中介,一家婚介所的工作人员听了记者的条件后表示:“我们这里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人选是有的,不过,你这条件也算不上好的,我们这里还有在读的女硕士,人家月收入6000元,有房有车。”“竞争很激烈了?”记者问。“是啊。”
点评:婚姻也是计算成本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是这份报告的作者,在他看来,“非富不嫁”是很正常的现象―――据调查,1994年以来,征婚者对于经济收入的价值评价显著提升,在学历、身高、家庭背景等要素重要性变化中,经济收入成为唯一呈正增长态势的要素。
在征婚者意识里,经济收入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自己身价的重要尺度之一,征婚男性自介经济收入的比例高于女性,征婚女性对应征男性的经济收入要求较高,而征婚男性对应征女性的经济收入要求较低。这表明经济收入状况之于男性的重要性高于女性。
在一项白领女性的调查中显示,当代白领女性“最喜欢的意中人”的职业为“商界人士”(31.9%)和“科技人士”(16.8%),“律师”职业也比较受白领女性喜欢,排名第三。“教师”、“个体户”、“军人”较受冷落,而“蓝领”则更是榜上无名。女性在考虑婚姻问题时更加务实,对于选择患难与共还是直奔有房有车的舒适生活,显然前者的“成本”比较大。
90年代中期青年的择偶心理中就明显具有自我冲突的矛盾性:即一方面想追求浪漫的婚恋生活;另一方面是追求较高的物质需求。但实际取向明显占上风,并且有日益强化之势。有些青年干脆在征婚启事上直言不讳写明以能带自己出国为条件等,似乎择偶成了出国获得绿卡和追求物质享受的手段。
不以貌取人有错吗?
上海曾有过千万富翁一掷百万征婚的事件,主角是位北方来沪的成功男士。此人身材中等,相貌一般,脾气暴躁,离异有一子,但他对征婚对象的要求却非同寻常:除了要求外貌娇好外,还要求对方没有感情经历并且是“处女”。即便是这样的“不平等条约”,还是有众多佳丽踊跃报名。
陆先生由河南来沪,面庞黝黑且眼睛颇小。在前些时候“上海第一人造美男”的选拔赛上,他忧心忡忡地对记者说:“我长得不好看,就因为这,我女朋友吹了。我想整得好看些,让女朋友回心转意。”
点评:外貌可以被有条件放弃
从资料来看,那位千万富翁和陆先生在身高、长相方面应该是不分伯仲,陆先生在年龄上则更具优势,但“待遇”怎么就差得那么大呢?如果是因为经济条件差异所致,但如果整天要和一个脾气粗暴、长相普通的中年男性相对,应征佳丽们哪来那么大的动力和决心?
调查显示,1994年相对于1987年,征婚女性对应征男性的年龄要求从100%降到82%;征婚男性对于应征女性年龄要求从83%降到53%。
1990-1996年间,对女性有容貌要求的男性占60%,这一阶段的趋势是男性越来越重视容貌。最新调查显示,女性对男性的容貌要求已经远远落后于对经济条件、人品、学历方面的要求,而男性对女性的要求依次为人品、身高、容貌,在身高方面,以1.60米为底限。
鉴于近年年轻女性对男性经济条件上的重视程度加深,不仅是长相、身高等外貌条件可以被有条件地放弃,年龄、学历等择偶要素上也出现了妥协。而女性的长相、身高、年龄则成了加重身价的砝码,由于这些优势因素“保鲜期”有限,也就会出现有些女孩大学刚毕业就直奔婚介所寻觅成功男士的现象。
道德品质不重要了吗?
记者在采访一位“太太俱乐部”成员时,听到她很有感触地描述自己丈夫的优点:“我先生年收入几百万,最让我满意的是他人品好―――他从来不在外面乱玩,我生病了就照顾我,对我父母都很好。”
这位太太的自豪感来自与别的成员的比较:“我们这里的太太都羡慕我的,有一个太太从来不在她先生面前说动听的话,她先生说她最爱的是她自己、她父母和他们的猫。这位太太也不是真不爱她先生,是因为她先生外面有点‘情况’,这种人品的男人只该有这待遇。”
点评:有钱还要有保障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成功成为“太太”以后,保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商业成果”是必要的,尤其是有条件地放弃了情趣、学历、家庭背景、婚姻情况等择偶要素后,唯一较有保障性的就是道德品质。
根据调查,25年来对于道德品质的要求一直在择偶条件中名列前茅:在1990年的调查中,有69%的人在自我介绍中提到了道德品质(居第六位),1996年是74.1%。通常男性使用的词汇为“正派宽厚”、“诚实开朗”、“德才兼备”,女性则为“善良温柔”、“善解人意”、“会体贴人”等等。与道德品质密切相关的是修养与气质,尤其是女性更为重视它,有37.8%的女性说明自己有良好的修养和不俗的气质,而提到修养气质的男性非常少。
在1990年的调查中,对配偶提出的要求中,头等重要的是道德品质,有79.5%的人提到对方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1996年有76.3%的人提到它(居第二位)。样本中提到对方道德品质的男性占83.2%,女性占75.8%。男性一般要求对方“温柔”、“善良”、“善解人意”、“能持家”,女性一般要求对方“诚实”、“正派”、“开朗豁达”。
今年的新人调查显示,男方看中对方的要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道德品质、志趣是否相投、性格,分别有76%、38.7%、和37.3%。女方看中对方的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道德品质(74.7%)、志趣是否相投(36%)、性格(36%)。
近日,调查者统计了北京多家报纸的100条征婚消息,其中男女各一半,结果表明:不管是男是女,择偶标准人品列第一―――50条女人所登的征婚消息中,要求男方人品好的占了45条。
女追男是反常现象吗?
在八十年代的电影里,最经典的爱情镜头是女在前跑、男在后追,可惜这种浪漫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怎一个傻字了得”,现在流行的是“粉红女郎”中的“结婚狂”,没有人会鄙视她翻入心仪男子家中为其做饭兼“讨个爱情说法”。记者曾遇见一个貌似林志颖的男士,他很得意地告诉记者“被女孩子追得喘不过气来”,甚至有女孩得知他有女朋友后仍表示:“只要没结婚,大家机会都是平等的。”
点评:“闪亮登场”才有机会
根据调查显示,90年代后期的城市青年,尤其是女孩,巳抛弃了“待字闺中”等待白马王子来追求自己的传统观念。她们中越来越多人懂得如果放弃自己看中的,机会将难得。所以女孩主动追男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让别人了解自己是现代青年一种重要的能力,况且通过“闪亮登场”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伴侣。
不能不提的是,现在的女孩都为独生子女,父母没有给她们灌输强烈的“男女有别”的观念,女孩一样被灌输着社会竞争要靠自己努力的观念。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尊重越来越明显,年轻女孩普遍具有进攻性,以往不常发生的“倒追”现象就显得很正常了。
“钻石”为什么不结婚?
现在的男女“钻石”越来越多了,他们很多人对婚姻表现惧怕,将自己的私生活“躲着过”―――近日,有媒体研究过到哪里才能找到这些“钻石”,结果发现这类人士不够小资、基本不会盛装出现在娱乐场所;他们中10个有8个厨艺精湛,如没有必须请的客户,他们全都宁可在家吃饭;他们也不够果敢,对阅历复杂、实力不强的人退避三舍。
从这份调查来看,“钻石”不要结婚的理由实在是很多:既然现在的青年把道德品质、志趣相投、性格因素当做是择偶的基本要素,而他们又明白务实主义又在广泛蔓延,人家很可能是直奔着物质条件来的,谨慎当然是必须的态度。结婚相当于把家产分一半给别人,对“钻石”来说,婚姻的风险实在是太高了。
爱情到底算什么?
这个世界毕竟富人少、平凡的人多,有关部门预测,将来中国会有6000万的适龄男性婚姻有困难,而女性择偶的“硬件”标准在节节升高,那么爱情到底在婚姻中是什么地位了?
90年代中期:感情至上是主导
调查中发现,在90年代中期征婚的青年中,注重感情的青年占46.3%;注重素质的青年占23.6%;注重容貌的青年占3.5%;注重金钱的占1.4%;注重门当户对的占3.2%。由这些数据可见,近一半的青年人把感情好坏作为自己的择偶标准。与其它择偶标准比起来,注重感情占第一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的青年又不会只追求浪漫的爱情,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仍十分注重实际的考虑,对个人条件有了新的要求,如许多征婚者还对配偶的职业工种、性格等作了详细要求。
90年代后期:多次恋爱很正常
1998年,上海一项调查现示,尽管多数青年对“从一而终,白头偕老”的观念仍持赞成或认同的态度,有67.5%被调查者对“多一次结婚就多一份爱的享受”观念明确表示反对,但对恋爱的态度却未必如此“专一”。
调查发现,有43.8%的青年已有2到4次的恋爱经历,有5次以上恋爱经历者达52.3%。另一组数据也颇说明问题,在对“您的笫一次性爱经历”所作的回答中,17.6%的人承认自己是在恋爱时期,甚至是非真正的恋爱对象。只有22%的青年人认为,“为了爱情,可以放弃一切”,而有43%的青年却不再认为爱情是“至高无上”。
目前:更关注日常生活
调查数据说明,现在的青年中,男方依然比较看重对方的外貌,而女方对男方受教育程度更加重视。
青年开始把目光从天空收回而投向脚下的现实生活,对生活精神意义的关注转向对日常生活幸福的追求与满足,我爱的人不是我的结婚对象―――这个观点已被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