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防信息成心理健康杀手

admin

信息技术在给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影响。您是否曾感觉到信息对自己心理的冲击和压力?

时髦病:信息焦虑综合症

心理医生在门诊中经常会发现一些25岁到40岁的拥有高学历、置身高新技术行业的白领人士,尤其是那些常与高流量信息打交道的正常成年人会突发一种奇怪的疾病:没有任何病理变化,也没有任何器质性改变,发病间隔、起病时间都不一定,但他们会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心理专家们认定这是一种身心障碍,可以暂时称之为“信息焦虑综合症”。但因其不能独立为疾病病种,所以心理医生对这种情况的书面描述是:信息过度吸纳引致的紊乱体征。

最早对这个紊乱体征提出概念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的孙彼得教授。孙教授发现,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数增长的,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孙教授戏称之为信息焦虑综合症,有的新闻媒体也写作知识焦虑综合症。

顾名思义,信息焦虑综合症就是由于过量的、没有选择的、不经训练地吸收完全没有系统意义的多方信息引起的焦虑症状。过量吸收信息,并非是一个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上看,每天连续看电视、听广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的人都很容易引发焦虑。从职业来讲,记者、编辑、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情报人员、监听人员、间谍、声纳员等都是该综合症的高发人群。

医学研究机构教授刘吉吉认为,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的几何冲撞必定会对人心理和身体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过量吸收各种信息,造成思绪紊乱,判断力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高血压、心律不齐、紧张性休克、失眠、逆行性兴奋、厌食等躯体症状。典型例子就是一些过度上网的青少年。

第二,一些弱势群体由于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差,不会使用包括网络技术在内的新信息渠道,造成无法与其他人共享信息和先进知识。这些信息落差、信息不对称都没有体现社会的公平性,出现了信息和知识流向的两个极端。而信息和知识又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知识阻断必然导致贫富分化问题,从而危害各地区共同繁荣的前景。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正在加剧人类在信息时代新的贫富差距。

第三,由于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过快,人们不得不拼命学习新的知识。有些人会因担心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最后出现惶恐不安、失眠健忘、食欲不振、心悸气短等症状,甚至会产生厌学厌世情绪,这说明一部分人对信息产生了恐惧。

那么,有没有避免和减少信息焦虑综合症危害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刘吉吉教授指出,在信息焦虑综合症发病初期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也不用担心它会快速转发为精神疾病。

现在的关键是,需要全社会都来认识到信息焦虑综合症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对人类的伤害。虽说信息焦虑综合症在初始期可以通过心理手段或强制手段进行治疗,可一旦当它发展到精神上的障碍,那时通过自己心理调节或求助于心理医生已没有多大意义,恐怕要经过更严酷艰难的治疗才可能挽救患病者。

当您仔细看过以上内容,并对信息焦虑综合症及其症状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假如您认为自己已经出现信息焦虑综合症的初始症状,刘吉吉教授建议您除了遵照医嘱吃一些药物外,还应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工作、生活有规律,比如每天限制接触媒体的时间及数量,每天保证9小时睡眠时间,要大量饮用冰糖水,晚上坚持锻炼15分钟,减少娱乐,严禁饮酒。当然,严重者应立即咨询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您的定期访问者

说到咨询心理医生,很多朋友可能会有一些感觉误区,觉得是不是有精神病倾向的人才会这么做?其实,定期访问心理医生或者固定自己的心理医生是一种社会进步和科学意识的进步。

在国外,工作压力大是人们需要心理医生的首要目的,其次是情感障碍、性障碍、人格障碍和心理发育障碍。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特别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不良状态会越来越突出,心理医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您如何面对现实,更轻松地生活。心理医生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调整来访者的心理状态。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目前有3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40%至70%的大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可想而知,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这些数字是会逐年增加的。

2005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百万人口只有3.1个心理咨询工作者,每565217人才拥有一名正规心理医生;而美国1991年的统计表明,每百万人口有550个咨询心理学家,每千人就有1名心理咨询师。这说明我国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心理医生的队伍严重缺乏的同时,也表明我国还没有真正重视心理健康。

如果您没有去看过心理门诊,您很可能认为那里是个神秘的地方,好像电影《沉默的羔羊》中表现的恐怖场景。但真实的心理门诊,并不神秘而且还可能很温馨,和其他科室一样,只是一间普通的房间。在这里,最关键的是人,即进行工作的心理医生和他(她)所具备的素质和水平。

刘吉吉教授介绍说,心理医生一般是按五个步骤工作的,即认真倾听--仔细分析--相互交流--情感诱导--确定治疗。至于心理治疗,心理医生为缓解患者心理障碍,经常会为患者“量身定做”一套心理调整计划,同时还会适当地配合使用一些药物来加快和增强治疗效果。

并不一定需要遇到特定的情况才去看心理医生,在您烦躁的时候,在您感觉到无助的时候,在您兴奋过度的时候,在您痛苦欲绝的时候,甚至在您还来不及察觉自己的问题的时候,您都可以在心理医生那里有所收获,至少您要明白:到心理医生那里并不是去看病,而是做调整。看过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的观众都会记得其中有趣的一幕:身为心理医生的父亲有时候会和他的一位同行互相进行心理倾诉和心理治疗,这在美国是很常见的事情。可以说,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医生,而定期地去访问心理医生,请他帮助您,将成为每个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不要以为进了心理门诊就等于进了精神科门诊,这并不能说明您在精神方面有问题。”刘吉吉教授强调说。除了必需的挂号费用和单独开列的治疗费用外,心理咨询是按时间收费的,心理医生只是帮助您解决心理问题的专家,他(她)会对您说的话守口如瓶,不要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漏。

总之,您根本不必担心您去看心理医生会对您的名誉和工作有什么影响,您也不用担心心理医生会把您当做精神病患者。其实,当您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您的思想意识已经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您已经在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了--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信息社会里,我们更需要重视的就是自己的心理健康!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冰糖 白领 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