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疾病。其发病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刺激后产生应激反应,使人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变化,造成心血管、胃肠、内分泌和肌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性或病理性改变。如果这种社会心理因素对身体的作用十分强烈、持久或者反复发生,便可由功能性逐渐变为器质性损害而形成心身疾病。心身疾病主要分为植物神经系统障碍、代谢过程和内分泌障碍、过敏性疾患三大类。根据美国心理生理疾患学会制定的较为详细的分类表并结合其他资料,可将心身疾病概括为7种,即皮肤的、肌肉骨骼系统的、呼吸系统的、心血管系统的、消化系统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和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患。
目前,我国心身疾病的治疗大多局限于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镇静剂、催眠剂和抗抑郁药。药物治疗对患者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不佳。心理治疗是由医学心理学家实施的,主要包括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家庭治疗、森田疗法和夫妻治疗等,通过患者的自我心理调试,可以调整不良性格和控制不良情绪。若患者有人格问题或心理冲突被较深压抑于潜意识中,往往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心身疾病以躯体症状为主,辅以物理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物理治疗对心身疾病的治疗作用主要在于:(1)调整患者大脑皮质的功能,减轻患者的躯体症状或转移不良感受。心身疾病常见的躯体症状是不同部位的慢性疼痛,影响患者的进食、睡眠、活动等日常生活,造成焦虑、抑郁的情绪,有的人甚至痛不欲生。物理治疗中的低中频治疗、温热治疗、推拿按摩等,通过对患者皮肤的震动等刺激作用,可以掩盖、转移或分散患者对疼痛的注意,使痛阈提高,产生较好的止痛效果,同时可促进脑内的内源性镇痛物质―――内啡肽的释放,发挥止痛作用。物理治疗还以其特定的刺激作用增加了患者皮肤的敏感性,减轻紧张以及不舒服的感觉。美国学者发现,皮肤所接触的抚摸或者按摩是有效的止痛药或镇静剂,抚摸新生儿不但可以使其安静,而且对他的健康起积极作用。(2)促进患者心理调整。物理治疗中的运动疗法、生物反馈治疗和自然物理因子疗法等,强调患者的主动参与,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具体化,通过治疗可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断体验主客观的统一,促进患者端正人生态度。
治疗心身疾病要从整体出发,恰当地确定治疗目标;要处理好医患关系,准确把握患者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矛盾,在治疗中熟练运用暗示疗法和心理疏导性语言,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还要指导和帮助家庭有关人员;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述,尽量让患者将挫折、委屈等感受轻松而充分地表达出来,以达到“疏泄”的目的;要把生理和心理卫生知识介绍给患者,使其减少焦虑。医师还应与患者共同设计运动疗法,指导患者注意劳逸结合,落实自我训练计划,使患者在治疗中既缓解躯体症状,又达到心身调整。
上一篇 男女的性变态的几种表现
下一篇 质疑婚前“性格测试”